那是1961年,梅蘭芳去世了,但林夕出生了.

他本來是她,她本來出生在1988.他叫做林國亭,出生在香港.其實對於出生那一天的事情,他根本沒有什麼記憶了,印象最深的,是被裝進金屬箱子裡.

很莫名其妙的接受餓了就哭,累了就睡,想大便就大便這三件事情.等到他搞清楚自己到底怎麼了的時候,已經會講話了.

林國亭家裡有四個孩子,一個姐姐永晴,一個哥哥保倫,一個妹妹家婷,他排行老三,但看起來像是麼子,父親曾經為此煩惱,認為他太女孩子氣,沒有男子氣概.母親到是很維護他,認為不能要求一個早產兒跟他哥哥一樣每天追趕跑跳碰.

林國亭很黏父母,很愛哭.他總是不習慣有手足的生活,總是想要得到父母親的目光,所以黏著父母,總是懷念老爸老媽,所以常哭.爸爸可能看出他的不安全感,也不再強求他要如何如何的有男子氣概.

直到某一天,林國亭終於意識到,"這裡就是我的家,他們就是我的家人,而我是男人"這件事.林國亭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妹妹小學四年級,他的個頭同妹妹一般高.某天在操場看到妹妹被一群高年級的女生圍住,突然間好像頭腦燒得通紅一般,推開了幾個個頭比他高的女生,拉著妹妹的手就跑!他事後回想也覺得很不可思議,他曾經認為家婷隻是跟他住一起的陌生人,但是身體的反應永遠最誠實.

更直接的事實是,他真的是個男孩子!無論個頭如何,男孩子的力氣是不會輸給女孩子的.這是他除了站著尿尿以外,感覺到自己是個男生的事實.經過這一天,他才接受,所謂的家庭阿,是血緣的羈絆,也是生活的羈絆;所謂性別阿,會被生理影響,也會被心理影響

被當成女孩養了22年,但要以男孩的身分活超過22年,到底自己是男是女呢?這個問題困擾了林國亭一陣子,他有了解答.以前曾有心理學者說過,撇開生理不談,其實每個人都是很難分別男女的.因為人總是有時樂觀有時悲觀,既堅強也懦弱,常常勇敢也常常害怕,這從來就是並存於心靈的,也就是說人的個性並不是由性別來決定的,而是我們妄以生理來規範心靈.

社會認為男孩子要堅強不可以哭泣,女孩子要溫柔不可以強硬.如果一個女孩,照養男孩子的教育方式教養,那麼她的個性,其實是符合社會所謂的"男孩的行為準則",卻因為生理是女孩,被認為事男人婆;反之亦然,就是娘娘腔.

林國亭認為身體是男生還是女生都無所謂,總之他還是他自己不就可以了

話說到林國亭確認自己身處回到過去的香港,是在某一天看電視的時候,看到譚詠麒.身為一個榮迷,而且是後榮迷,看到譚詠麒的第一瞬間,出現的一定是張嘉榮的名字!

那是林國亭以前崇拜的對象,有著悲傷的結局的藝術家.後來上了高中,為了讓大家不要遺忘張嘉榮,讓更多小學弟學妹知道張嘉榮,那時的她還創了一個名為映像研究的社團,在校慶的時候播放張嘉榮所演的電影.

林國亭其實一開始沒想到,他回到的是真正的年代.雖然曾經開玩笑的想,某天一定要去找跟自己同年出生的老爸,但那也隻是幻想罷了.隻身一人的來到這個空間,沒有哀鳳沒有捷運,總之是個陌生的地方,陌生的香港.實在是沒想到!林國亭興奮了許久,他終於可以不遺憾.可以去看張嘉榮的演唱會了!

當然也僅僅於此而已,在他的心中,張嘉榮還是張嘉榮,是一個能歌能演能導的大藝術家.而自己僅僅是一個小小的迷.說不想改變那個悲慘的結局是不可能的,但是自己又能做什麼呢......這樣無力的感覺,讓林國亭感到沮喪.不過當他16歲在電視上看到張嘉榮出現在歌唱比賽的時候,什麼無力都拋到腦後,那種興奮時在無以言喻!

全家人都對林國亭瘋狂的著迷於張嘉榮這件事情感到不可思議,畢竟他從來沒有在生活中表現出對事情這麼的狂熱.跟林國亭年齡相近的妹妹,則是喜歡譚詠麒,他們兩個便常常在家中上演"我說我家好,你說你家好"的劇碼.突然之間,林國亭想起了張嘉榮收到的冥紙

除了冥紙,林國亭還想起了紅樓秋下秋,想起了帽子,想起了剎那的光輝.這些事情都從腦子裡"二00三年四月一日六點四十一分"的旁邊,好像打字機一般,一條一條跑出來

可是無能為力,想到這裡林國亭還是忍不住握緊拳頭,腦中好像浮現出那個晚上的跑馬燈.

可是無能為力,心臟好像被指甲尖尖的戳了洞

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考試的結束,隨著張嘉榮不得誌的日子,林國亭考上了大學,讀了中文係,然後畢業了.張嘉榮的無名的日子也將畢業了,但快樂並痛苦著的人生即將到來

其實是一切很巧的事情(所謂的作者的安排),把他們給湊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