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用其長,補其短(1 / 1)

藏龍臥虎

《莊子》裏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惠施在魏國當相國,莊周跑去要與他會麵。惠施聽人說,莊周這次來魏國的目的是想取他相國之位而代之,所以十分緊張,命令官兵在都城搜捕了三天三夜,但還沒抓到莊周。正當惠施坐立不安而又無可奈何之時,莊周自己卻找上門來了,還對他講了一個故事,“南方有一種鳥,從南海出發,飛到了北海。不是梧桐樹它不會棲身,不是仙果它不會吃,不是清冽的甘泉它不會喝。貓頭鷹弄到了一隻死了好幾天,身體都腐朽了的老鼠,正巧該鳥飛過,貓頭鷹抬頭看見了,以為這隻鳥想吃它的老鼠,於是發出驚人的叫聲。現在,你難道也要用魏國來嚇我嗎?”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寫過一篇文章叫《梓人傳》,說是有個木匠,家裏什麼工具也沒有。惟一的一張床,床腿壞了,也沒有去修理。這麼一來,鄰人四舍都說他是一個無才之人,徒有一個木匠的虛名。

後來,這位木匠去負責營造一座大型建築。隻見所有的木匠都聽他指揮,工作進行得井井有條,效率高,質量好。待到一座巍峨的宮殿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時候,人們才麵對平日看不上眼的木匠,個個目瞪口呆。他就是那位連自家床腳也不修一修的窮木匠嗎?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有的人真是藏龍臥虎,不顯山不露水,最易被人視為無用的人,少才的人,不才的人。作為用人者,切勿輕易得出結論,說某某無用,某某廢物。“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以短掩長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以短掩長是隻見泡沫,不見江流。

可以說,以短掩長是用人的大忌。

現代社會中,像惠施與貓頭鷹一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其實也是大有人在。比如,有的人害怕有才能的人調入自己的單位或部門,擔心自己的地位保不住,被人取而代之,於是想方設法要去整這個人。

其實,這裏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現在是競爭的時代,巨石尚且壓不住雨後春筍冒尖,你即使百般阻撓,能阻止新苗不脫穎而出嗎?二是你現在的位子,在你眼裏是寶座,說不定在別人還不稀罕你的位置呢?

評析

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要處心積慮地去壓製比你優秀的下屬,而是要想方設法怎樣讓那些比你優秀的下屬為你出力。當然,在你海納百川,擇賢用人的同時,更不要忘記自身的學習與完善。

縱使千鳥掠過,我自巋然不動。能把別人的優點變成自己的優點的人,肯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

用人時,當用其長處,從長處看人,這樣世上就沒有無用之才了;如果從短處看人,人人難逃平庸。對一般人看來,短就是短;在有見識的人看來,短也有長。即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大才小才、奇才怪才、“庸才”、“不才”都被管理者用這樣的“見長之術”研究一番,那麼,會有多少千裏馬奔騰起來?會有多少百裏馬變成千裏馬?管理者的觀念與眼光一旦改變了,那麼企業內部處處都充滿了生機。

用人一定要全麵,知人一定要細心,目的就是識人所長。而識人的最終目的就是用人。所以,在用一個人才之前必須把識人的眼光放在這個人的長處上,注意力還必須集中在這個人的優點上。

然而,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隻要能夠做到揚長避短,天下就沒有無可用之人。因此,作為管理者在識人、用人時的關鍵主要在於先察人其長處、優點,而後再觀其短處、缺點。

管理者在用人時還應該謹防“以短掩長”,有的員工之所以被視為“無長”、“無用”之人,是因為管理者隻看到了其員工的一些表麵現象,根本沒有發現其員工的真正本領。因此,管理者在使用人才時,還要有“發掘”的任務。管理者一定要理解“當晶光閃閃的水晶石剛從土裏刨出來時,看上去是一塊黑乎乎的東西,隻看事物的表麵,肯定會把它當廢物扔掉的”這句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