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陳漢大規模的引入了土庫曼馬、阿拉伯馬,還有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的一係列純血、混血馬種。時間雖然短暫,這些良種公馬與蒙古母馬相結合,卻已然打造出了一批不錯的後代。
這些新馬依舊繼承了它們母親的優良傳統,吃苦耐勞,易於飼養,耐力持久,能夠在冰凍的大草原中生活。且脾氣很好、適應性強,但是在體格上沒有吸引力。
對比它們的父親,新馬的體格和體型結構上依舊有很多缺點,例如動作受到限製、不自然、不高雅和不適宜,但軍馬不是賽場上的賽馬,戰爭中的馬匹不需要那些花哨的東西,很少有馬能夠在零下二三十度冰雪覆蓋的大草原上有效地工作的。
陳鳴心裏有種很古怪的感覺,他覺得這些新馬如果在改良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很可能就是原時空位麵中大名鼎鼎的哥薩克頓河馬了。真正意義上的頓河馬!而不是俄國人現在騎的那些原始貨。
才短短的幾年時間,馬種改良就能有如此的成果,陳鳴是很高興的。要知道,馬種改良是一個為期很長很長的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都要二三十年。
就像原時空位麵的小日本,搞了前後兩個相連接的馬中培育工程,每一期就是三十年。到了抗戰時期,最終搞出的還是一個人高馬大的‘東洋馬’。
在體高與力氣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可也得了一種要老命的‘嬌貴病’。被土八路繳獲的東洋大馬就沒有幾匹能養得活的。那生活標準叫一個高杆。
要是放在21世紀,算是珍惜動物,說不定還能當寵物養呢。
小鬼子的馬種改良不能算很成功,但也不能算失敗。畢竟他們把自家比驢子都矮的土馬改良成了高頭大馬了麼。
而置身事外的來觀看小鬼子曆史上的馬種改良工程和陳漢眼下進行的馬種改良,各類細節比較一下,為什麼中國短短幾年裏的成就就如此喜人了,那隻能說是富豪和窮鬼之間的差距了。
陳漢的馬種改良攤子鋪得有多大啊?
光是從外國陸陸續續引進的良種公馬就多達兩三千匹,而小鬼子呢?明治維新後,小日本搞起的馬種改良基礎是多大的盤子啊?是僅僅二十六匹公馬。
明治維新前一年,法國拿破侖三世為了感謝德川幕府為挽救法國養蠶業所做的貢獻,曾贈送給日本26匹阿拉伯馬。不識貨的幕府將這些世界上頂尖一流的騎乘馬全都賞賜給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維新後,這些阿拉伯馬陸續被政府追回充當種馬,用於改良本土矮馬。
經過了近10年的改良,日本在冊軍馬的平均體高才追趕上了蒙古馬的平均身高。注意了,這是在冊軍馬,那個時候小鬼子的在冊軍馬能有多少?有沒有陳漢這幾年陸續引入的良種公馬的數量多都是兩說。
日本人的改良效果之所以不顯著,是因為優秀馬種的種群數量過少,僅僅是那26匹阿拉伯馬中的公馬,導致了嚴重的近親繁殖。
而陳漢除了在改良軍馬的品質外,著手進行的馬種改良還覆蓋了小型挽馬、輕挽馬、重挽馬產地等。陳漢在草原上建立的馬種基地都是有專門的分類的,建立專門的乘馬、小型挽馬、輕挽馬、重挽馬產地。各型引入的良種馬配出來的混血後代都根據各自特點,充作特定用途。比如剛才說的騎兵戰馬,還有步兵、炮兵、輜重兵以及憲兵隊中廣泛使用的挽馬;當然也少不了專門作馬術表演和賽馬的快步馬,也作為高級軍官及傳令兵的座騎。
以這個時代從歐洲引入的挽馬為例,同樣一輛炮車,六匹陳漢軍用挽馬拉得相當吃力,而四匹歐洲挽馬卻能拉著炮車奔跑如飛。這就是差距!
戰場上這就夠要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