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同時的,嘉應府的地勢相應閉塞,這地方四周全是山。它與潮州、惠州的分界線就是一溜兒的大山組成。西北是贛南,北麵與福建的上杭連同,也隻是一條不算寬闊的土路。所以《嘉應日報》在這裏發展的非常迅速,越是閉塞的地方對於‘新聞’就越感興趣麼。
隨後的兩天裏羅芳柏陪同著江戊伯走訪了多個軍屬村,還全部是經過了住房改造的軍屬村。這個住房改造,就是軍部推出的新一項軍屬福利政策,就是標準住房。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所有的房屋都是左中右三間正屋,外帶兩拐角的廚房和雜物間,再加上院子和圍牆。
江戊伯跟著羅芳柏吃吃喝喝,也不管別的地方,嘉應官府是不是正忙得焦頭爛額的打補丁。反正過幾天後檢查組就到了,嘉應能通過檢查,那是嘉應知府要頭疼的問題了。
……
出了正月,魯山朝堂上一片****,一個問題被陳鳴正兒八經的提到了眾人眼前——遷都。
這事兒,陳鳴已經跟他老爹有過溝通——毫無疑問,必須是南京。眼下這個時間段裏,再沒有比南京更適合作為陳漢都城的地方了。
這個地方對於眼下的陳漢太有象征意義和政治意義了。絕大的政治財富是陳漢無法割舍的。
但是遷都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成的。
首先南京明皇城的修繕要提上日程,再有各處政府機構遷移到南京後的辦公地點,以及大小官員的住址。
現在可不是太平盛世,滿清的粘杆處就猖獗的活動在南中國各處地方。南京那裏用腳趾頭想也能知道——肯定是滿清的重點布置之處。
之前的時候兩邊就多次交手。
所以陳漢官員的住址必須要集中,安全起見。而如此一來爭論就大的多了。
倒是遷都南京的議題,並沒什麼人表示反對。南京那裏的局勢是有點小危險,可再危險能比得上當初的魯山麼?
對比那點小危險,陳漢遷都南京贏得的將是一筆巨大的政治財富。
何況把都城定格在南京,這本身也表露著一股‘北伐’、‘進取中原’、‘大一統’的決心。否則的話就該學南宋了,定都杭州。
雖然曆史上定都南京的朝代,多命不長久。可不還有朱元璋這個高大上的例子麼?而且朱元璋也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這寓意和政治財富是太巨大了。
然後再接著就是四月裏就要舉行的第二次科考了。早在年關前後,就開始有報考士子陸陸續續的彙聚到魯山縣城。年節過後,魯山的物價還有住宿費,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持續走高,就是因為大批士子彙聚於此的原因。據統計,現今的魯山城池內外已經有超過千人的士子抵到,最終彙聚的報告人數會達到四千人!
貢院已經搬離了小縣城,在昭平湖邊上修了一座全新的考場,是一個足可容納六千人考試的大考場。
陳漢才開國麼,科考舉行的頻繁一些,除了今年,明年也要舉行。而且明年的這個時候,陳漢朝廷也不見得就能完成遷都。
關於這一科新科進士的官職級別問題,陳鳴也沒堅定的跟科舉支持方硬頂到底,但他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態度。就是反對給新科進士過高的官職,認為這些進士應該從八品、七品小官做起【陳漢官職——知縣是五品】。還拿出了確鑿的真憑實據——上一科的進士,到現在也一年多的時間了,這陳漢第一批被取中的新貴們,據統計因貪汙受賄被判刑革職的有五十七人,因能力低下,碌碌無為而影響工作被貶職或罷免職務的有六十四人,主動辭官的有二十九人,病退等等以‘身體原因’請辭的有十六人……
算算有多少吧?
那一科總共取中的又有多少人?
而餘下的百多人裏,考績能得到中等評分的隻有三十五人,中上評分的十四人,上等評分的五個人,上上評分的人更是才兩個。這成材率也太低了是不是?
杭州城裏,彭忠瑞歎息著放下了手中的《中原日報》。這上麵有劉文撰寫的一篇文稿,就是以第一科進士的‘成材’比率也宣揚‘進士’高官低能論的,要求降低新科進士的品階,從唐時舊例,讓進士打佐官小官做起。步步高升,如此方能‘宰相起於州部’。
重點注重基層的磨礪和實踐鍛煉。高叫著‘人才是從基層培養出來的’。其舉出的實例就是第一科進士那非常不光彩的數據。當然《中原日報》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反駁的文章,署名是彭忠瑞的好基友陳崗。陳崗在文章中直言第一科進士的‘成分、質量’有問題,決不能代表廣大士林學子。
彭忠瑞很歎氣,因為他跟劉文打過不止一次交道,深知道劉文是誰的人,也知道他的墨水有多深。以他的本事根本就寫不出這般的宏篇大論,這是有人在背後給他捉筆。而支持劉文這麼幹的人,無疑就是陳漢朝中威名赫赫的太子爺陳鳴。
如果說陳崗一直是陳氏一族中‘儒家正統’的代表人物,陳鳴就是‘陳漢新政’的代表人物了,那是真正的位高權重,聲望威隆。而陳崗手中的實權卻是連劉文都有不如。
對陳漢了解越深,就越能明白陳鳴那牢固不可動搖的地位。將來天下有這麼一位對儒家不感冒的人物在,儒家還能討的好麼?
就彭忠瑞所知,秦大成、袁枚等人正在沈國貞的撮合下,倒騰著一門所謂的‘新儒’。但是內容思想混亂無比,什麼普及教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啊,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啊,六藝、六德、六行啊,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