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人心,絕對叵測!(2 / 3)

整個陳漢同意此法的也數不勝數。老的有七公、九公還有老舅爺,少的高彥明、陳季卿,都十分之讚同。他們心裏想的跟陳惠的忌諱大同小異。隻是這個法子想要全麵鋪展開,細節必須做好完全的準備,眼下還在‘研究’之中。

陳鳴也覺得這個法子不錯,但也能肯定這個法子絕對會讓鄉紳地主更加排斥陳漢的統治。

就看他那老爹要什麼時候拿出來一套完整的階梯收稅法吧。

陳鳴隻想著他爹能夠晚兩年,最好是等到陳漢大軍打進北京城了,確立了絕對優勢,再行知天下。不然北方的地主鄉紳可就有的是勁頭了。

這事兒,就跟高新工業調整一樣,用高新工業帶動老舊的密集型工業,一得一失,長遠看有大利,近的來有損失極大。但這是政事,且陳鳴自己也想不出啥兩全法來,他手下的這波人也想不出什麼萬全之策,這就像‘土地兼並’,曆朝曆代都為之頭疼的大難題,千百年來不也一樣束手無策麼?

陳鳴就看著自己老爹怎麼來處置了。

“願意從軍的,調來福建整頓;不願意接著當兵的,就遣散為民。”

滿清在台灣的駐軍一直都是班兵。為的是預防漢兵軍民渡海割據,********建國,成為反清力量的根據地。所以清廷在澎湖駐屯重兵,在台灣本島則有班兵製度與義兵,後者更多是一種鄉勇,也禁止台灣人服兵役,更嚴禁私製武器、組織會黨。清廷在台駐軍皆由大陸調派,每三年調動一次,即為班兵製度。

陳鳴是漢人,當然不會把台灣兵全部解散,不準他們當兵。同時順著慣性繼續行班兵製度,輿論上也站得住根腳,也不會有太大的阻力。當然回駐台灣的隊伍裏一定還是有一部分台灣的本土兵的。這一次調兵,更多是一個機會,讓他看一看台灣天地會人等對兵權是個什麼樣的態度!

六月初八,複漢軍水師雲集在連江海麵,大批複漢軍陸勇乘坐舢板登上陸地,隻用了一個小時就肅清了連江城外清軍。

清軍水師也雲集在琅岐嶼,但看著複漢軍大批陸軍登陸連江,吳必達並沒有出動戰船。

淩梁已經回到了延平府城南平,一路上不是快馬就是快船,好歹趕在複漢軍進攻福州前夕回到了南平。南平城中一封複漢軍發到的信函已經在等著淩梁。南平城是延平的府城,沿著閩江往上遊,過了福州就是南平。

淩梁也是靠著地理優勢,一直在福建的多路義軍當中,最熱衷於打福州。

“大將軍,龍岩的張狗和汀州北部的李少敏已經停下了兵勢。”這倆地方就算是閩南了,龍岩挨著淩梁新據的永春州,汀州則在福建的最西南方。淩梁明麵上稱‘將軍’,但他身邊的人都是以‘大將軍’自稱的。這個稱呼就直接顯露了淩梁的野心,他的這點兵力和聲勢哪能跟陳惠當初的形式相比呢?

現今福建的義軍裏頭倒是沒有稱呼自己‘大都督’的,而‘大將軍’的叫聲卻不僅淩梁一個。

那信函,淩梁讓人讀都不讀就知道裏頭寫的是什麼,“一紙書而張李退縮,魯公真好威風。”可男人也就該這樣。淩梁又是憤憤,又是羨慕。陳鳴讓他們歇兵,停止內鬥,借口隻是一個‘大敵未滅’,還要他們不得擅自向清軍的地盤挺進,因為那些全都是複漢軍瞄中的肥肉。

陳鳴早在三月裏就派人聯係福建各路義軍,還有萬雲龍萬二和尚這塊被福建天地會頂在頭上的牌子。結果效果很不理想,除了交情深厚的盧茂願意立刻歸順,其餘各路人馬是推三堵四。就是台灣的嚴煙那時也沒給出一個準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