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陳漢南朝(2 / 3)

之前堵在揚州城外的清軍,在山東清軍南下之後就已被豐升額抽調到了南岸了。

北京城的王公大臣們第一次發現他們的大青果已經變得這麼脆弱了。堂堂大青果竟然湊不出一支人馬去救援江南?

直隸的人馬在被河南、山東兩處戰場牽製了部分兵力以後,剩下的已經全填進了江南這個無底洞裏。甘陝山西的綠營則盡數撲在了河南,還有即將展開的漢中戰場。偌大的北方,滿清除了手中的京旗和草原、關外的滿蒙騎兵,竟然再無力抽調大軍……

數不清的八旗貴胄和官員士紳才第一次警覺——大青果已然變得非常脆弱,他們第一次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機。

北京城裏開始響起一個聲音——調派滿蒙馬隊。

滿清相對於複漢軍強大了許多許多的騎兵現在已經成為了滿清上下很多人的心理依靠。不少人都不知道怎麼的就形成了——複漢軍之所以不敢大舉向北就是害怕滿蒙鐵騎這一印象。在現在常州危機的時候,n多八旗子弟就下意識的祭出了這一大招。

而紫禁城則如同少了耳朵,根本聽不到‘民間’的呼聲。

嗬嗬,調派滿蒙馬隊都是要用錢的,乾隆皇帝現下手中如何還有銀子?“厘金之製,全國推行。”局勢迫的乾隆皇帝在自己痛飲的毒酒之中再加了一碗砒霜。

今年賦稅少了江南,北京城百萬八旗的鐵杆莊稼還不知道在哪裏來呢。

而對於天底下的許多讀書人來說,這些不出門就知道天下事的書生們,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將陳漢與陳友諒的大漢歸類到了一起。

可能是同一個陳姓加上同一個漢王實在太具有誘惑性了。

乃至到了三月下旬的時候,陳惠陳鳴頭頂都已經又多出了一個祖宗——陳友諒,魯山陳氏也被傳成了陳友諒的後裔。

天見可憐小南溝陳氏的祖籍在陳州,跟老家湖北的陳友諒五百年前也不是一家。

當然,任何謠言都是要有價值的。

那傳言中可不是單單如此的宣說一個‘陳漢’,陳惠陳鳴就是陳友諒後裔這麼簡單。傳言還很詳細的分析了兩個陳漢的戰略,自湖廣而越東南,當年的陳友諒也是這麼選擇的。還順帶的分析了當年聲勢浩大的陳友諒為什麼‘舉措一失,逐致土崩’,遂被朱元璋所滅。那就是陳友諒不惜民力,圖賴武力。

“豈不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很多讀書人都拽上了這一句話。將當年朱元璋的一戰而勝,歸類為其禮賢下士,延攬人才,團結了大批士林精英,群策群力。陳友諒失‘道’者寡助!

這些傳言的最終目的指向何方,陳鳴一聽即知。對於那些‘勞心’的人,他也隻有:嗬嗬。

陳友諒成了陳惠陳鳴的祖宗,這消息在三月中旬開始沒兩天就傳入了陳鳴的耳中,但他沒有在意,魯山的陳惠也沒在意,還寫了一封信給陳鳴,笑說自己倒是想認個梟雄當祖宗,但小南溝陳氏祖籍明明切切就在陳州,明末受戰亂之苦始遷移到魯山來,族譜上一應記載的都很清楚,可不敢再多個湖北的老祖宗。

結果陳惠這封信剛送到陳鳴手裏沒兩天,這一謠言就不可抑製的在大江南北泛濫起來了。陳鳴後知後覺,再指示暗營去滅火時,已經晚了。

……

常州的戰局根本沒有一絲可變幻的餘地,清軍即使能派去個別身手高強的軍漢突圍而出,可整個江南之地,滿清已經湊不出一支稍微有點力量的軍隊了。

複漢軍水師營在騎兵團人馬趕到前就攻下了已成棄子的江陰,蘇州也變成了一座空城,在騎兵團先鋒哨抵達蘇州城外的時候,蘇州城門還大大敞開著,董威大膽帶隊突進了蘇州,迎頭撞上的卻是一班穿著綾羅綢緞的士紳富戶,他們身後還跟著一幫拿著鼓樂嗩呐的樂班。當官的已經全逃了。

蘇州人正準備著‘歡迎禮’呢,怪不得城門口掃的幹幹淨淨,大門敞開。

然後就是太倉、鬆江,除了黃正綱帶著一支水陸軍盤踞的崇明島還沒有被插上紅旗,常州之圍後的短短六日中,整個蘇南為之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