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鳴展開‘外交’的同時,他拿出的一份新的瓷器配方,並且陳二爺已經著手做了準備,打算在窯廠的某個窯洞裏準備試燒一次看看成果,這個消息早已經傳遍了整個土門。
魯山隸屬汝州,北宋時期赫赫有名的汝窯就在這片土地上,這裏有曆史悠長的瓷器燒製史,縣裏的梁窪鎮,到現在為止也是豫西很重要的一個瓷器來源地。隻不過魯山花瓷檔次太低,梁窪鎮的很多窯口出產的瓷器直接可以跟粗瓷大碗這一檔次劃等號,逼格太低。土門的逼格也不高。如今的汝州人已經沒有了汝窯鼎盛時候的傲氣和信心,燒製瓷器對於許多從事這類工作的工人、、經營窯口的老板,都隻是為了生存。
所以對於陳鳴拿出的‘新方子’,不少人抱著看笑話的態度‘看’著,另有一些人帶著好奇‘看’著。陳鳴具體的聲望值能夠在土門刷出多少,最重要的是他的身份,然後一小部分取決於骨瓷的燒製。
這就像‘二代’們下基層去鍍金,你想盡快的升上去,總要有拿出手的成果吧?要是沒有,你二代的身份依舊還是牢固不可動搖,但想金光閃閃放光芒的回上頭,那是妄想了。
骨瓷是18世紀末英國人發明的。因在其黏土中加入牛、羊等食草動物骨灰(以牛骨粉為佳)而得名,在後世是高檔瓷器的代名詞。陳鳴也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方文明的力量,還是這東西真的就值得這麼高的價值。反正骨瓷是西方人唯一發明的瓷器,被西方人,尤其是約翰牛們,捧到了極點。他在商場中也見到過骨瓷,是挺漂亮的。骨瓷很白,那就很容易在上麵勾勒。可你要他說骨瓷比陶瓷究竟好在哪了,陳鳴還真的說不出來。
在陳鳴的認知中,骨瓷這玩意逼格高!
他還知道骨瓷的出現純屬偶然,嚴格地說,骨瓷是一種不太成功的仿製品,可是歐洲人從失敗的仿製中卻得到了異想不到的美妙結果。歐巴羅人太愛景德鎮的薄胎瓷了,亦稱“脫胎瓷”、“蛋殼瓷”。這東西在明清之交時期傳入了歐洲,讓整個歐洲震驚!
中國自家人的史書《陶記》上都這麼的說這種瓷:“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磬”。讚美至極!
歐洲的說法也不差:“比紙還薄,比牛奶還白,比玻璃更透”(直譯)。
這種瓷器在歐洲價值連城。一件瓷器甚至可以換回一支軍隊。更為神奇的是,這種瓷器甚至可以做成燈具,卻有著比玻璃燈更加奇幻的效果。
為了得到“比玻璃更透”的效果,1794年,英國發明家威廉華爾森在陶土中加入了動物骨粉。骨粉在經過高溫後可以獲得氧化鈣,這是西方的玻璃工藝中已經非常成熟的技法,是一種很有效果的助溶劑,還容易形成玻璃類物質。然後一種歐洲自己人的陶瓷被發明出來了。雖然直到今天它也很難達到薄胎瓷1mm-2mm左右的厚度,而且色調中略有偏紅,無法真正實現高白的色彩,骨瓷是奶白。
在陳鳴來的21世紀,倒也沒人將骨瓷與脫胎瓷來媲美,後者根本就是藝術品,其價值遠不是骨瓷可比的。脫胎瓷已經不算是瓷器——日常所用,而是一種高價值的藝術奢侈品。
反正陳鳴不覺得骨瓷真的有它的逼格那麼高杆,但這對於中國瓷器製造是一種創新,應該能產出不小的價值的。更何況,有一才能有二啊。它對於陳鳴的意義,絕不是它所代表的產業之經濟利益。
……
感謝書友‘通天峰’、‘Yl太帥’的打賞。我也是河南人,但我不是魯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