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泱泱大唐終倒塌(1 / 3)

第四十七章泱泱大唐終倒塌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所謂"物極必反,盛極反衰",此乃天地至理,即使強大如大唐王朝也是一樣。

隋煬帝楊廣統治後期,暴虐無道。爆發隋末農民大起義。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占領長安,擁立隋煬帝孫子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縊死。這隻是這隻是凡人的記載,實際上在,李淵得到了以禪宗為首的佛門勢力支持,更兼其秉承改朝換代的天地氣運,身具帝王之氣,這才有了掃蕩群雄,爭霸天下的實力。

同年五月,李淵篡隋稱帝,定國號為唐,廢楊侑為希國公,閑居長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滅亡,立國共三十八年。李淵就是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但是,李淵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前朝舊臣和投降的對手,而且除了中原勢力外,又借助了草原外族力量的幫助,這些蠻族在中原征戰時殺戮了大量黎民百姓,故而折損了自身以及唐王朝的氣運,注定了日後要受外族侵犯。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是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李世民就是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627-649)。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麵承繼了宰相製,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製,又推行均田製,實行租庸調製,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征,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征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曆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鬥,結果太宗廢掉他們二人,最後立雖仁但無能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753年,鑒真和雲滄海東渡日本,開辟海外基業。

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唐高宗在太宗晚年,與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即武則天,早有私情,此乃大不孝。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鬥,王皇後為了與蕭淑妃爭寵,主動準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王朝曆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諡號武則天.

在武周十五年內統治時期,武後為了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複位,恢複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複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