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納姆博士說:“對大多數人而言,網上性愛不會構成問題,但對一些人卻是個大問題。”研究報告說,婦女、男同性戀者及其他“性權利被剝奪的”人,最有可能染上互聯網性愛癮。報告顯示,對一些熱衷於網絡戀情者來說,互聯網提供的巨量和強烈的刺激可能使他們受不了。普特納姆在接受訪問時說:“互聯網是這些性愛弱勢群體真正自由地全部索閱無限量色情資料的首要地方。他們可能沒有異性戀男子在處理性誘惑和色情東西上那樣的技巧。這就像把貪吃的青少年獨自放在糖果店,他們困惑而迷茫。”除去婦女和男性同性戀者以外,研究人員指出學生染上互聯網色情癖的可能性也較高,因為他們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比其他年齡段的人們更加好奇,而且不具備防範色情網站的技術。在中國某些大城市裏,迷戀網絡談情說愛的中小學生越來越多,筆者為了研究網絡聊天室的秘密,曾經嚐試上網聊過天,有一次剛一登錄,一位13歲的少女主動與筆者答訕,所用語言令人感到不是一個少女所為,使你時時感覺到她的性成熟和性內行,令人咂舌。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一隻戴著紅圍巾可愛的胖企鵝闖入了年輕人的生活,成為青年人上網聊天的標誌性寵物。研究表明,長時間的聊天讓許多“網蟲”患上網絡綜合征。網上有許多描述“蟲”病態生活的文章。比如,有的文章中稱:第一,經常無意識地在腦子裏聽到一種短促的咳嗽聲,他知道這是“係統消息”的聲音,每逢此時便激動不已。有的形容這類人,即使是走在大街上,隻要聽見“嘀、嘀、嘀”的叫聲,“網蟲”也會不自覺地四處搜尋那圍著紅圍巾的胖企鵝,簡直成了神經質的反應。第二,經常上網帶來肥胖的、病態的體態。長期與鍵盤打交道,蝦背弓腰,缺乏鍛煉,導致了下肢的肥胖,臀部寬大、渾圓,“網蟲”的體形與那隻胖胖的企鵝越來越接近。第三,“網蟲”的聊友遍天下,卻不喜歡寫信、打電話,甚至麵對麵的交談,認為不花錢的聊天毫無價值,隻有在金錢以分鍾為單位計算嘩嘩外流的情況下,才可能靈感迸發,妙語連珠。第四,“相逢何必曾相識”,在語音聊天室裏,搶到發言權,誰都不會放過。他們可能會注冊一大堆號碼,以便在需要的時候向其聊友或論敵發起輪番進攻。第五,會形成失語症或失寫症,由於長期不動手寫字,他們可能會寫不出字,麵對多年的老友也沒有談興,幾近失語,但當坐在電腦前,卻抑製不住交流的衝動。有一位女性網友在接受一家公司應聘時,竟不會用筆寫字填表。第六,“0蟲”朝思暮想早中大獎,幻想不用工作便有足夠的錢來支撐上網費用,交遍天下聊友,在聊天室裏恣意縱橫,一直聊到所有聊天室關門大吉為止。第七,老板找“網蟲”訓話,責問最近工作業績咋這麼差,“網蟲”瞟了老板一眼回答說,有什麼事情今天晚上在“職場縱橫”聊天室裏見。遭到老板嗬斥,“網蟲”卻不以為然,“大不了再換一間聊天室”。這是一位記者眼裏的網戀者的自畫像。治療這種症狀,有人認為“網蟲”們要早日回歸現實,但更多的“網蟲”並不想治療自己。他們心甘情願地得病,心甘情願地久治不愈。部分青少年專家不免擔憂,長時間聊天讓今天的年輕人
患上交流障礙、失語和失寫諸症。同時,有人指出:“?時代的來臨造成的最深遠的影響恐怕是徹底改變了他們的觀念、思維和表達方式。
隨著網戀現象的增多,網絡性心理障礙已受到了心理學家、醫學家的廣泛關注。網絡性心理障礙是指患者往往沒有一定的理由,無節製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色情網站,以致損害身體健康,並在生活中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部分失調。該病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無愉快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鍾紊亂、食欲下降和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和激動、自我評價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等。在網絡性心理障礙的早期,網戀者先逐漸感受到上網的樂趣,然後上網時間不斷延長,由此出現記憶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打開電腦到網絡上“溜達溜達”。開始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後來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每天起床後情緒低落、思維遲緩、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和食欲不振,上網以後精神狀態才能恢複至正常水平。該病晚期,患者出現與生理因素無關的體重減輕,外表憔悴,每天連續長時間上網;一旦停止上網,就會出現急性戒斷綜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殘或自殺手段,危害個人和社會安全。
網絡性心理障礙的發病年齡介於15~45歲,男性占發病人數的98.5%,女性占5%。20~30歲的單身男性為易患人群。這種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涉及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因素兩方麵。
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網絡性心理障礙的起因應追溯到口唇期,嬰兒通過哺乳得到精神上、生理上的滿足,並保留了對代表母愛的溫暖、關懷、安全等美好感覺的回憶和思念。而患者通過上網,重新獲得這種從口唇期結束後就似乎消失而又隱藏在潛意識中的滿足感。成年後,受到挫折如工作上的失落、社會交往恐懼、失戀等,為了尋求解脫,而沉溺於網絡之中。
一旦出現網絡性心理障礙,醫生和患者都要引起重視。目前對於此病的治療尚處於探索階段采取的措施有:鼓勵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活動,逐步擺脫對網絡的依賴,也可應用抗抑鬱藥進行治療,以及精神療法等綜合治療。
據有關資料表明,隨著我國網民隊伍的不斷增加,有不少網民已經患上了仏0。因此,互聯網這種高科技時代的新興媒體在方便人們學習、研究、工作和娛樂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副作用,應該正確對待。許多網戀者坐在家裏上網,往往是心馳神往而欲罷不能,連續玩它五六個小時,屁股動都不動,甚至通宵達旦。白天工作無精打采,然而一摸鍵盤立刻神采奕奕。久而久之,患者最主要的表現是,對網絡操作出現時間失控,而且隨著樂趣的增強,欲罷不能,難以自拔。患者多沉湎於網上自由說談或網上互動遊戲,並由此而忽視了現實生活的存在,或對現實生活不再滿足。初時隻是精神上的依賴,渴望上網遨遊衝浪,爾後可發展成為軀體的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雙手顫抖、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究其原因,是由於患者上網持續時間過長,使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這些改變可引起一係列複雜的生理和生物化學變化,尤其是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體內激素水平失衡,會使免疫功能降低,誘發種種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焦慮、優鬱等。同時由於眼睛長時間注視電腦顯示屏,視網膜上的感光物質視紫紅質消耗過多,若未能補充其合成物質維生素八和相關蛋白質,就會導致視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適應能力降低等。有的因為長時間地在網上衝浪,使自身血壓升高,導致突發性的心肌梗死。
網戀心理的危害還可以列舉出很多,必須要引起網民們的注意,努力避免網戀心理的滋生。這不僅是心理健康的需求,也是免除其害的根本途徑。下麵,我們來研究一下網戀心理怎麼預防的問題。
網戀心理的預防
預防網戀心理的發生,不僅是提高個人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進而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也是關係個人家庭幸福和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人生課題。網戀心理有害,應當避免發生。最好的辦法是積極加以預防。預防網戀心理的產生,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上網聊天的人都知道,夫婦生活的寂寞,是另一方產生網戀心理的重要誘因。所以,預防網戀心理的產生,就是要避免夫婦生活的寂寞。從實踐來看,兩地生活除了給夫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外,還是淡化夫婦感情的一個因素。人與人之間盡管真情相愛,但分居時間長了,雙方缺乏感情的交流,缺乏共同生活的基礎,也會帶來陌生感,更會使雙方都有寂寞感。所以,雙方分開的時間最好不要長了,以防止感情的淡化,以及對方移情於外,移情於網絡。許多事實表明,絕大多數的分居夫妻,由於下班後無其他事可做,於是利用現代網絡上網玩耍。有些內心很寂寞的夫妻,就會上網到聊天室去聊天,尋找與發泄自己心中的鬱悶。這樣一來,就很有可能會陷入網戀的被動境地。二是提倡不斷改變生活方式,充實新的生活內容,使生活永遠具有新鮮感。許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接觸同一事物、從事同一工作的時間長了,就會產生疲勞感和不新鮮感。一道美味佳肴,吃得時間長了,就會覺得不新鮮,產生膩的感覺。愛情生活也是如此。如果不把愛情生活的內容、形式搞充實一點,搞豐富多彩一點,搞新鮮一點,就會產生愛情的厭倦。要做到愛情生活的充實、豐富、多彩、新鮮,使愛情生活的內容和形式不斷更新,增強生活的新鮮感,就要不斷了解對方和表達自己的精神(心理)需要,及時進行愛的滋養和補充,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當作示愛的行為,不斷燃起對方對愛情生活的渴望。隻有雙方不斷去挖掘愛情的甘泉,才能使愛情的樹木長青,愛情的果實甜美,愛情的根基牢固,從而不會產生網戀心理。這是增強雙方向心力和親和力的重要方麵。如果生活單調,就會有寂寞感,降低夫妻的吸引力。充實新的生活內容,要從多方麵人手。比如,把業餘生活安排好,出去郊遊、踏青,看電影、看演出等,使雙方工作後一回到家,就有一種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感覺,不使雙方在寂寞中度過。要?評]生活橫趣。比如,業餘時間可多安排一些學習活動,使雙方在求知中度過。不妨各自訂一些自學的計劃,圍繞個人的誌趣、愛好,把業餘生活安排得非常充實,就不會造成由於一方的進步,而使另一方產生差距感。更不會因無所事事,到網上發泄激情和尋找戀情,也就會避免整天沉湎於感情的糾纏之中,在網戀的紛擾中虛度人生。總之,避免夫婦生活中的寂寞,是可以預防網戀心理發生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