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巴·穆賽
巴羅斯·穆賽(Barrows Mussey)是美國一位老翻譯家,畢生從事文學翻譯工作,11年前在美國《出版家周刊》的“我的話”(Mysay)專欄撰文談翻譯的甘苦,許多見解令人頗有同感,今譯載於此,供同行玩味。
——譯者
彼得·格拉斯戈爾德在最近一期《出版家周刊》(1984年5月18日)發表的文章中,對於他看到的文學翻譯者的非親生子地位有所改變的跡象感到歡欣。但是他忽略了文學翻譯者是否值得得到比他們目前得到的更好報酬的問題。的確,還可以問一問,是不是還有更多的報酬可以得到。
我在翻譯界工作了55年,在這個期間裏,翻譯界一直存在著一種可以說是固執的想法:翻譯家都認為自己是上帝,而別人都是拙劣的次貨。聖吉羅姆(5)說到翻譯《聖經》的前人時,說他們譯的都“不是譯本而是訛本”(Non versiones sed eversiones)。
主張由報酬更多的翻譯者翻譯更多作品的道義上的支持者,忽視了在消費者需求方麵存在的幾乎無法逾越的障礙。任何出版商隻要有五年從業的經驗就知道,要在一部翻譯作品中收回投資的機會比出版一部處女作小說保本的機會還要少。
出版商常常必須依靠母語審讀人的意見來決定什麼文學作品值得一試。而且,出諸一個老手之手,審讀人讀了他的母語作品後提出的報告總是傾向於給作者一個機會。我在過去50年中為賽蒙舒斯特公司和其他出版公司擔任外語作品審讀人,我的有利條件之一是我沒有這種母語偏愛,但卻有另一種強烈的偏愛,就是讚成出版有利可圖的書籍。我給出版公司提出的意見所以中肯,是因為這些意見幾乎總是否定的:我會說,你不必因為拒絕這本書而感到不好意思。在商業化的出版事業中沒有國際性的“肯定行動”(6)的地位。
作品選定以後,出版公司必須找個翻譯者來擔任翻譯工作,而且還要執一根牛鞭在旁看著。我曾經出力幫助審訂和翻譯像普魯斯特、托洛茨基、希特勒等的作品,我可以證明,這是一種要用全部時間投入的工作。所需的語言才能是任何美國出版商所無法望其項背的,也許威廉·約瓦諾維奇是個例外(而他卻發現他的時間可以用在更加有利可圖的舊途上)。
審訂工作本身可能是十分繁重的。我的50年的經驗是,核定一部翻譯作品所花時間至少兩倍於翻譯。你畢竟需要把初譯者所做的工作全部從頭來一遍——理解,轉換,表達的全部過程。
格拉斯戈爾德的支持者們認為(這也很自然),報酬太低,你無法希望能得到一部好譯作。但是經驗表明,報酬高,出版商也未必能得到一部好譯作。常常需要出錢請另外一個權威來告訴你得到的譯作是好是壞(而你必須記住翻譯者都是認為別人是競爭對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