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知遇之恩(1 / 1)

在所有的恩情中,最令人神往的是知遇之恩。因為,其他恩情,施恩者往往把受恩者放在弱小的地位,無形之中帶有一種憐憫和同情。隻有這知遇之恩,施者把受者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來欣賞,來膜拜。

最出名的“知遇之恩”要數劉備對孔明了,三顧茅廬的故事千古流傳。那劉備帶著關張二人,頂風冒雪,來到臥龍崗,求見一介農夫諸葛亮。而孔明卻端足了架子,一再回避。依張飛的脾氣,早就“一條繩子,把他捆了”,可是劉備卻謙恭得很,甚至不忍把孔明叫醒。

那孔明也真對得起劉備的三顧之恩,看星相,借東風,鞠躬盡瘁,幫劉備打下了三分之一的天下。特別是劉備白帝城托孤之後,諸葛亮麵對一個懦弱的劉禪,一心一意,忠心耿耿。結果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用盡畢生的心血和智慧,報答了劉備的知遇之恩。

俞伯牙和鍾子期更是演繹了一個“高山流水”的美談。俞伯牙善於彈琴,樵夫鍾子期善聽。當伯牙彈到高山時,子期說:“善哉,巍巍乎若太山!”,當伯牙彈到流水時,子期說:“善哉,浩浩乎若江河!”伯牙高興極了,把子期奉為知音。

後來,子期死了,伯牙便絕了琴,終生不再彈奏,這也算對子期知遇之恩的一種報答吧,雖然,這種報答方式有些極端。

還有那信陵君,在自己生日時,親自駕車去迎接看大門的老頭兒——侯嬴。那侯嬴為了考驗公子,故意拖延時間,去肉市場看望自己的屠戶朋友——朱亥,而公子“顏色愈恭”。在高朋滿座時,信陵君更是給足了侯嬴麵子,讓破衣爛衫的他坐上座。

後來,公子要去與秦國拚命時,侯嬴替信陵君出了“竊符救趙”的主意。信陵君成功之時,侯嬴朝著趙國的方向,自刎,以此報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

知遇之恩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得到的,它對受者和施者都有極高的要求。

首先,這受者要有真本事。試想,如果諸葛亮沒有文韜武略、滿腹經綸,劉備又怎能三次屈尊?鍾子期如果聽不出高山流水的妙處,俞伯牙又怎能奉他為知音?侯嬴如果沒有那“竊符救趙”的大謀略,信陵君又怎能待其為“上賓”?

其次,那施者也要有虛懷若穀、謙恭有加的胸懷才行。如果劉備高高在上,讓張飛帶人用一根繩子捆了諸葛亮來見他,以諸葛亮的心性,恐怕死都不會為劉備出一條計策。俞伯牙如果因為自己是彈琴高手,就目中無人,又怎能聽一個樵夫侃侃而談?如果信陵君打心眼裏瞧不起地位低下的侯嬴,恐怕自己就跟門客一起被秦國滅絕,若“以肉投餒虎”,又怎能救得了趙國?

能得到知遇之恩,是一種幸運。像那聰明絕頂的比幹,不是被暴虐的商紂王刨出了心肝嗎?那忠心耿耿的大詩人屈原,不是因對昏庸的楚懷王絕望,而投汨羅江自殺嗎?

這是比幹和屈原的悲哀,更是商紂王和楚懷王的悲哀。無論什麼時代,要想成就一番大業,就要有劉備和信陵君對待人才的態度,曹操不是也寫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嗎?

凡夫俗子隻有韜光養晦,等待伯樂。

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