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成這部書稿後,覺得自己的內心似乎被掏空了一樣,但卻又感到格外的充實和欣慰,沒有空虛和茫然的感覺。

書中人物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他們身上散發的正能量,深深地感動了我,我不僅將這些記在了厚厚的采訪本上,也都深深地牢記在了心裏。他們的形象在我的心中是鮮活、豐富、立體的,我帶著情感將他們融化在筆端,我要做正能量的傳遞者,這也是我由衷的心願。

在物欲橫流、充滿誘惑、生活節奏飛快的當下,我曆經數年,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那段曆史的探尋中,如苦行僧般奔赴多地尋訪線索和相關人物,曾遇到很多困難,也有過困惑和動搖,但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其無形的動力,就是源於采訪的那些人和事給我帶來的振奮和吸引。

在采訪的過程中,我曾聯想到,登泰山、攀黃山所領略到的不僅是巍峨壯麗,還有很多別致的景物也讓人流連忘返。

空泛的豪言壯語,概念化的介紹,從未真正打動人心,相關的人物也會略顯單薄,缺乏說服力。

實際上,每個人在短暫的生命中都經曆過曲折坎坷,都有過苦辣酸甜,都會有夫妻之愛、兒女情長和對親人的牽掛惦念。再偉大的革命者也會既有錚錚鐵骨的一麵,又有溫情柔軟的一麵。

命運像手掌的紋路一般曲折卻又掌握在自己手上。

那些革命者為了追尋真理和美好的夢想,棄小家為大家,將大愛獻給了國家和民族的振興。正如裴多菲在詩中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他們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民族的脊梁,是由多重因素構成的,革命者背後鮮為人知的命運流轉,他們的愛情、家庭的悲歡離合的故事,更富有感染力,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政黨、一個國家都是逐漸走向完善和成熟的。

我在深入采訪中感到,其中一些重量級的曆史人物,如陳獨秀、李立三等,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和複雜性,在黨的早期,作為領導人的他們,在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曾犯過“右傾”或“左傾”路線的錯誤,也經曆了政治命運的多舛,可是他們對於社會進步、民主、文明的追求和救國救民的信仰始終不變,他們輝煌的曆史業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當年在中東鐵路發生的紅色故事當時秘而不宣,如今也鮮為人知,早已淹沒和隱藏在歲月的滄桑中,可恰恰是這條長長的鐵路,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民族的解放有著密切的聯係,它也承載了許多革命先驅和仁人誌士感人至深的故事,這是一筆珍貴的曆史文化財富。

在被黨史界稱為紅色之路的中東鐵路上,留下了許許多多革命者的身影和足跡,本書所反映的人物和事件,隻是其中的部分而已。筆者願意繼續深入挖掘,如淘金者一樣,孜孜以求,努力開采出更多的曆史文化的寶藏。

曆史貴在去偽存真,真實還原曆史也是一部紀實文學的根基所在。

單純去查閱一些史料並不難,難的是拂去曆史的煙塵,讓那些真實感人的故事浮出水麵。為此,筆者在反複研讀大量的史料、人物傳記和訪問各地的黨史專家的基礎上,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對當事人和眾多革命者的家屬及後代的采訪上。其中一些被訪者,經我多次走訪,成為了忘年之交。通過他們深入細致的真情回憶和講述,讓我減少了對曆史人物的生疏感,當我拿起筆寫作的時候仿佛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在此,真誠地感謝所有的被訪者和相關部門,也一並感謝那些珍貴的文物和圖片的提供者,還要感謝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李蓉博士對本書的指導和支持。

開始創作本書時正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鋪天蓋地,那飛舞的雪花衝刷著筆者的心扉,激發著寫作的激情。

完成這部書稿時,已是春回大地,綠樹蔥蘢,鮮花綻放。

是啊,落雪是無聲的,雪花是單純的白色,但正是無聲孕育了有聲,而白色也是一切顏色的底色,雪融化成了無形的水,潤澤成大地的春意盎然、花紅柳綠。聯想到革命先驅們高尚的情操和潔白如玉的品格,他們不正是雪花,孕育了共和國絢麗奪目的春天嗎!

縱觀曆史人文景觀,往往讓我們情不自禁、浮想聯翩,茫茫雪山孕育的浩浩長江總會讓人不禁感歎:“大江東去,浪淘盡……”

那麼,淘不盡的又是什麼呢?

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