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1 / 1)

一、叢書所收徐誌摩原作一律以已發表或正式出版的為準。一般不注出處,但盡可能標明寫作或發表日期。

二、收人叢書時,力求保持原作原貌。正文明顯錯誤的字或詞語,一般也不予更動,僅以方括號夾注指出正確用法;凡語意不清或難以理解處,用方括號加問號或文字“疑有誤”標明。

三、原文標點符號的誤漏,收入叢書時,直接更正。

在徐誌摩的文學創作中,其詩歌與散文的美交相輝映,猶如一支支小夜曲,輕靈飄逸。而其小說則似一本風韻各具的畫冊,既有濃彩重墨的渲染,又有輕描淡寫的雋永。

徐誌摩的部分小說有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那就是以真人真事為原型。所敘述的故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現實生活存在並為作者所熟悉的,這類小說在徐誌摩為數不多的小說創作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如《春痕》《老李》《家德》《璫女士》等,都是以作者的忘年交、同學、家仆、朋友等的生活經曆為基礎創作而成的。

小說並不是徐誌摩文學創作的主要成就,但作者卻嚐試了多種不同的創作風格。《春痕》承襲了作者詩歌、散文的抒情特質,以詩的激情、散文式的筆觸描述了一個淒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作者不惜筆墨,詳盡描寫人物的肖像、衣著、舉止及居住環境,從而勾勒出兩個鮮活的主人公形象,也渲染出一段幾近完美的愛情。《兩姊妹》《老李》則更多地體現了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更深層次的探索及對人物生存狀態的冷靜思考,在語言上則趨向於樸實、平直。而《死城》《璫女士》則可以被視為徐誌摩小說創作向現實主義過渡的標誌。在這兩篇小說中,作者的情感傾向是顯而易見的,《死城》寄寓了作者對封建軍閥統治下窮困的勞苦大眾的深切同情,《璫女士》表達的是作者對進步人士堅韌、不畏強暴的由衷稱頌。同時,這兩篇小說傳達了作者一個強烈的意念,那就是對於那個曆史階段的社會黑暗、專製統治的控訴。可以說《死城》《璫女士》是作者對於社會現實的觀察、思考更為理性的體現,在風格上迥異於其前期創作的小說。

雖然徐誌摩的小說題材各異,風格不一,但又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注重環境描寫,對人物的心理刻畫細致入微,這正是其小說能夠引人共鳴的一個重要因素。

本書在收錄徐誌摩創作小說的同時,還選錄了作者的五篇翻譯小說。這些翻譯小說涉及麵較廣,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二者兼容。既有對自由、愛情的謳歌,也有對社會醜惡、人性墮落的揭露與批判,鮮明體現出作者與譯者的人文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