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三國誌》版權所有:獨立峭壁
原作提交時間:2002-08-23
17:40:24
《三國誌》與《三國演義》裏的人物已是我們家喻戶曉的的,尤其是劉關張趙、諸葛亮、曹操等曆史人物更是無人不知。但筆者近來偶得一手抄本(據說已是孤本),裏麵所描述的三國人物與《三國誌》裏的描寫大不一樣,由於該書屬無作者、無出版社、無年代的三無產品,其真實性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認證,但對三國發燒友們來說倒是值得一讀。現摘錄其中幾個關鍵的曆史人物的重要章節給各位讀者,希望大家姑妄聽之,姑妄笑之,卻不可全信之,亦不可完全不信之。。。。。。(!·#¥%小子,那來那麼多費話,還不快把資料上傳,信不信我毒啞你?!)
《爆笑三國誌》之《孔明傳》
第一部:三顧茅廬
眾所周知,諸葛亮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長期受到人們的景仰。但手抄本上所描述的卻讓人瞠目結舌,尤其是諸葛亮的出山與我們所熟知的大有出入-------他不是被人禮聘出山的,而是被“綁架”進了蜀漢陣營。
《爆笑三國誌》之《孔明傳》
第一部:三顧茅廬
諸葛亮不是呆子,怎麼會選擇三國裏勢力最弱的劉備為主公呢?三顧毛廬是明君禮賢下士的標準範本,現已傳為千古佳話。可實際上並非如此。正史上說劉豫洲帶著他的二個把兄弟一顧毛廬時,諸葛亮雲遊去了。實際上孔明是去投奔曹孟德。結果老劉仨撲了個空,敗興而歸。而諸葛亮也沒如意,由於曹阿滿手下已是謀士如雲,對他這個南陽鄉下來的書生沒太在意,隨便說了幾句客套話就打發他去別館閑置起來。別館裏的服務生狗眼看人低,把諸葛亮當成打秋風的酸秀才。諸葛亮那裏咽得下這口氣,想想孟德手下人才太多,小人也多,何日才熬得出頭?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向館主要了些遣散費就回老家南陽種地去了。剛到家就聽說老劉又來過。心想俺再不得誌也不能去老劉那送死,這幫人兵不過千員(還是劉荊洲給的)將不過關張趙。關雲長武藝平平,仗著馬快刀快靠偷襲手段暗算了幾個名將後才薄有名氣。但此人剛愎自用,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張飛隻有一身蠻力氣加不怕死的牛勁,但有勇無謀,亦非良將。隻有趙雲還說得過去。如此兵微將寡的軍事集團並非諸葛亮想投奔的首選。那該投奔誰呢?這時候孔明想起早已投奔東吳的兄長。於是休息幾日馬上去東吳找他老哥。那知東吳偏安江左已久,眾謀士互相排擠,拉幫結派,隻想貪圖過安逸生活,諸葛亮的老哥也不例外。他素知他的小弟聰明能幹,生怕引見給吳侯自己會失寵。故將小弟軟禁在家,終日美女佳肴款待,然後就以“吳侯病了”“吳侯出差去柴桑了”來糊弄小弟弟。孔明不傻,知道致仕無望了,幹脆拍拍屁股走人。諸葛謹又假意挽留一把,臨別少不了又給了諸葛亮一筆可觀的遣散費打發他上路。從東吳歸來後,聽書僮說老劉又來拜訪他了,不過大家都不敢把他出門去跑官的事告訴玄德,怕諸葛亮二次跑官不成,可別是第一、第二誌願都沒錄取,連第三誌願沒人收,那最後的去路也堵死了。孔明聽了很是感動,經過二番折騰,孔明也想開了,首次起了報效劉豫洲的念頭。至此孔明就乖乖地在南陽老家的老槐樹邊種地,一門心思等著劉備這隻呆兔子再撞樹上門。那知等了好一段時間還沒等到老劉,不禁心灰意冷。這日睡過了頭也懶得起來,直到日上三竿才起身。起來了還瞎哼了句歪詩,胡說什麼“草包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把自己睡懶覺也給美化成世外高人修身養性的高尚行為。這時聽得書僮來報:“劉使君到訪。”諸葛亮心中狂喜,又故做正經梳洗一番才出來見客。賣草鞋的劉備那有什麼見識,經過一番交談,老劉對諸葛亮的三分天下的分析佩服得五體投地,當即就要和諸葛亮簽定轉會合同。本來諸葛亮已有心投靠劉備了,但交談後發現他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女人氣太重。輔助他在這亂事中恐怕難有作為,弄不好還要賠進老命。加上轉會待遇也沒有原來自己報的第一第二誌願的東家大方,估計兵權是沒有的,還要受關張二將刁難,還是不去為妙。故百般推辭。誰知劉備能從賣草鞋的市井無賴混到今天也非等閑之輩。他見孔明不幹,馬上祭出他的看家本領---“哭”,又把孔明出不出山上綱上線為“救民於水火”,要孔明可憐的是“天下蒼生”而不是可憐他劉備了。看看孔明還在猶豫,忙向立在一邊的關張二人使個眼色。二將馬上會意,唱起雙簧。張飛嚷著要“殺了這廝鳥”關羽則假意攔住,又趁機譏諷道“大哥,咱走吧,諸葛先生怕是徒有虛名,跟了咱隻怕要毀了他一世英名。。。。,哎呀,三弟,你要幹嗎?小心刀子,別傷了大哥!”張飛罵道,“俺殺了這廝再自殺便是,別攔我!”劉備也裝模做樣地勸架。但見張飛的刀在諸葛亮麵前晃來晃去,弄得諸葛亮心驚肉跳,心想:阿飛素聽劉老大的話,怎麼這次把老大的話當耳邊風了?那關二哥武功再不濟,能舞大刀的雙臂怎麼還圈不注他張老三?啊呀呀,別是還沒出山就讓人亂刀砍死在這了,那可太不值了!哎呀,不對,他們如請不到我肯定不容我投奔他人,故而要殺我後快,其實我又能投奔誰呢?隻是第一、第二誌願未被錄取一事不能讓他哥仨知道。罷了罷了,還是先去劉備大營吧,等俺大權在握再來整治你們哥仨。主意已定,諸葛亮幹咳一聲道:“使君何必如此,孔明答應您就是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三顧毛廬”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