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三、乳腺炎
本病多發生於婦女產後有小兒吃奶,乳房過脹或乳頭敵裂之後。可有發冷、發熱,周身不適,局部腫脹、疼痛,也可有硬結或化膿(有波動感)。
(一)治療
按乳腺炎常規灸法灸治。每日灸臍30分鍾。
(1)若在哺乳期因生氣而引起此病,可灸期門(胸部)卯分鍾,太衝(下胺)25分鍾與以上穴循環灸。
(二)乳腺炎病例
例1田XX,女性,37歲,已婚,住天津市西門內。1960年3月29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患者正在哺乳期,來診前3天感覺全身不適,左乳下半部紅腫疼痛。
(2)治療:囑每日灸患處、臍、肝俞各30分鍾。第1次灸忠處後疼痛立止,紅腫明顯消退,可觸摸到紅腫局部有一胡洮大小硬結。共灸3天,硬結消散,患處紅腫熱痛均消退而愈。
例2馬XX,女性,31歲,已婚,住天津市南開區大水溝1964年6月22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患者正值哺乳期,出現右乳下半部紅腫硬痛,伴腹脹,就診當天中午體溫髙達39冗,伴惡寒。
(2)治療:先予灸風門、陽陵泉各25分鍾,右乳患處30分鍾,灸後1小時。至傍晚體溫又升至39,予灸風門、陽陵泉、膈俞各25分鍾,足三裏、右乳患處各30分鍾,灸後體溫下降。次日晨體溫又升至39度,予灸神庭、百會、足臨泣各20分鍾,大椎、命門及右乳患處各30分鍾,大腸俞25分鍾,灸後體溫降。至中午又升至39度,晚間予灸肝俞25分鍾,右膺窗、右乳根各30分鍾,患處30分鍾,灸後感覺周身舒適,體溫下降。第3日,早晨體溫37度。右乳患處仍紅腫,予灸肝俞25分鍾,患處60分鍾,晚間予灸肝俞25分鍾,膺窗、乳根各30分鍾,二白、足臨泣各20分鍾,灸後體溫已正常。因暑天炎熱,灸後患者坐在室外乘涼,受風,於第4日晨體溫又升。急灸風門、肝俞各25分鍾,中脘及患處各30分鍾,體溫咯降,至晚間又升至39度,呼吸時鼻孔發熱,予灸肺俞、宵門各20分鍾,魚際20分鍾,足三裏30分鍾,炎後溫度降為38度。周身舒服。第5日晨體溫37度,中午體溫37度,乳痛減輕。晚間複灸1次(穴同早晨所灸的穴)。第6日晨,體溫36度,乳腫雖未消,但出乳汁已較痛快,全身舒適,食欲已開,中午時感覺乳腫處刺癢,晚間灸患處四周各30分鍾,第7、8日仍灸患處,至第9天病愈。
(三)臨床體會
溫灸治乳腺炎效果良好,一般病在左乳可速灸愈,在石側者需多灸數日方愈。
五十四、乳汁過少
乳汁過少與乳房發育不良,營養不良,身體虛弱,產過精神不安定以及哺乳方法不正確等因素有關。
(一)治療
(1)一般可每日灸膻中(胸部)、臍各30分鍾,乳根(胸部)25分鍾。
(2)如納差,每日加灸中脘(腹部),足三裏(下肢)各30分鍾;如愔緒不佳,每日加灸期門(胸部)30分鍾,太衝(下肢)25分鍾。
(二)乳汁過少病例
例1聶XX,30歲,住天津市河北區日緯路。1962年3:月3日來診。述數日前產一嬰後,乳汁甚少。囑其桉上法灸治,5天後奶水已足。
例2閻XX,28歲,住天律市南開區大水溝。1976年&月18日來診。她於一個月前生產一女嬰,此後下乳少而稀。囑按上法灸,5日後乳汁已足。
此症灸之多效,且方便,值得推廣。某些病例有家族進傳傾向或厲於乳房發育不良,並非治之絕對無效,可以試用。
五十五、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症)
本病簡稱灰髓炎,病原是灰髄炎病毒。主要經消化道傳染,流行於夏秋季節,兒童多見。口服灰髄炎疫苗,預防效果好。
本病起病有發熱,輕度咽痛,納差,腹瀉,多汗等不適疲狀,繼而可有頭痛,嗜睡,肢體疼痛,感覺過敏,腰骶部疼痛。部分病似有輕到中度腦膜刺激征,偶有嘔吐。於病第3~8天,體溫尚未下降或開始下降時,常發現病兒有鈹行或行走時絆倒。體檢時可有一側或兩側肢體不對稱的鬆弛性癱瘓,常見於下肢。患肢感覺存在,腱反射消失。若癱瘓影響膀胱括約肌功能可導致尿瀦留,影響到腹肌、肋間肌,膈肌則出現語音減弱,咳嗽低沉,甚至呼吸困難。極少數病員,病變可損及延髄生命中樞。熱退後數天,癱瘓一般不再發展。癱瘓的肌群,大部分可在6個月至1年內恢複,少數形成膚體萎縮、畸形等後遺症。
(一)治療
1.患病初期每日灸大椎(頸部)、命門(腰部)、陽,梭泉(下肢)各20分鍾。亦可酌加身柱、靈台、筋縮(均在背部)等穴。
2.下肢癱①由第8狗椎灸至尾骨尖;②由大轉子(胯骨頭)灸至外踝下;③由膝蓋內側灸至內踝尖。
3.上肢癱①由啞門(頭部)灸至第7胸淮下丨②由肩耦(上肢)沿大腸經灸至合穀(上肢)。
4.上、下肢均癱合用治法2、3。其具體操作是,用溫灸筒沿各條灸治線路,自上而下,每天隻分別灸一處,每處灸20分鍾。灸至最下端後,再從頭循環灸,直至病愈。
以上幾種灸法,均宜每天加灸臍30分鍾。單側肢體患病,可僅灸患側。
(二)小兒麻痹症病例
例1趙XX,女性,4歲,住天津市紅橋區北費門。1965年7月5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自1歲時患小兒麻痹症,上肢乏力,兩下肢均不能活動,經針刺及中藥治療2年,上肢及左下膚已恢複正常,右下肢仍不能活動,肌肉嚴重萎縮,腰部脊椎向左側歪斜,飲食尚正常,大便每日6~7次,為稀便。
(2)治療,方法基本同前,先灸右腿,1周後加灸脊柱,每處灸10~15分鍾,每日灸臍30分鍾。灸半個月後,右腿已能自動伸屈;灸至1個月時,右腿肌肉增粗,已能自動邁步,但力弱;灸至3個月時,已能跑步,隻是行走時右腿略顯跛行。腹瀉一症,因灸臍也已治愈。
例2黃XX,男性,13歲,住天津市河東區小郭莊。1973年10月25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患者自1歲時患小兒麻痹症,屢治無效,現左腿肌肉蔞縮,行走時左腿無力,左腳掌不能著地,(隻用左腳趾著地),跛行明顯。
(2)治療:同前法。灸數月後左腿肌肉增粗,上樓及走遠路已不感覺累,共灸2年;左腳掌已能著地,跛行基本糾正。
(三)臨床體會
此病患者來做溫灸治療的,均是病程已長且留有後遘症者。西醫一般認為,此病,病程在2年以上的,癱瘓肌肉基本定型。從以往的溫灸經驗來看,情況並非如此,病程在2年以上,甚至於11年者,病狀經灸治後得到基本糾正的已非少數。此病若在早期灸治,當有更好的療效,然知灸頃用灸者鮮有,實為患兒之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