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殺界(1 / 2)

第一章:殺界設定介紹

在這裏解釋一下地獄:中國文化存在普遍的陰陽理論,以現世的人間為陽間或陽界,死後生活的地方是幽冥或陰間。至少在周朝以前,人們就認為人分魂魄,作為陽氣的魂和作為陰形的魄結合形成人,人死以後,神魂靈氣歸於天,精魄形骸歸於地[2],以魂氣形魄來解釋人前世、現世和來世的演化,並將精靈世界分為三界:地上的人間,天上神靈的天堂,地下精魄的地府。黃泉可能是中國宗教信仰中最早出現的陰間地府的概念。

後來,漢代佛教傳入後,受其影響,在道教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係統的地獄體係,即十八層地獄。地府的概念大於地獄,幽冥的概念又大於地府。幽冥泛指亡魂所在的空間,因而不局限於地府,古時凡非陽世即幽冥,甚至包括天神與山精水魅的居地,甚或可能和人間在空間上重合,隻是人不能知曉;地獄特指囚禁和懲罰生前罪孽深重的亡魂之地,可以說是陰間地府的監獄和刑場;而一般人死後在地府大多是含笑九泉,像在人間生活一樣,上善之人死後甚至成仙成神榮入天堂[3]。

遠古時認為後土(後土皇地祇)主宰死者[4]後又認為東嶽泰山是天子封禪所在,上通天庭,下通地府,故普通人死後亡魂會歸於泰山之下,後又認為酆都為冥界入口,則酆都之神酆都大帝也被奉為是冥界主宰,在道教有說法認為東嶽大帝以酆都大帝輔佐,執掌地府,類似現今的司法院正副院長,主宰十殿閻君。一般人死後,先到各縣、州、府、都城隍處接受初審,再逐步移送地府。

在佛教中,麵燃鬼王(觀音菩薩化現,道教則說是太乙救苦天尊所化身)就是地獄一切亡靈的領導者,為亡靈分衣施食,並隨之於中元節升上陽世,監督眾鬼。另外曾發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是拯救地獄眾生的救主,由於佛法傳播甚廣,無論是東嶽大帝、酆都大帝、十殿閻君、麵燃鬼王等都被民眾認為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持者。民間還傳說,曾經進入地獄拯救母親的目連尊者,捨身於外道暗殺後,輔佐地藏王菩薩,立誌普救枉死城眾生。

墳墓被認為是人死以後在陰間的居所,傳統上人們會將墓室裝扮成在人間正常理想生活中居室的樣子。《說文》:「墓者,沒也。」「葬者,藏也。」中國在早期有墓無墳,史書記載堯、舜、禹、湯王、文王、武王、周公等離世後都採用平地以下的墓葬[5]。《禮記·檀弓》:“古者墓而不墳。”後來墓地又出現了地表以上的墳以及地上建築,並在寒食節、清明、小清明(上巳)等節日就掃墓,避免祖先墳墓年久失修,終至湮沒。南方族群如閩南人、廣府人、客家人流行一種「拾骨葬」法,是等待土葬的死者遺體腐化後,將其骨骸取出,裝入甕中,重新安葬一次,這是一種移民文化,方便移民遷居時攜帶祖先骨骸,也有人認為跟東南亞各民族的墓葬文化有關。

一張冥幣

華人相信,陰間使用冥幣做為通貨,故焚燒冥幣紙錢,可幫助祖先的經濟。根據佛教的輪回觀,相信地獄道為六道眾生之一(人亦是其中之一),在地獄受盡業報後,亦可以從地獄轉世到人界或其他界。另有人相信地府中存在以苦刑處罰罪過的地獄,通過冥幣能夠買通地獄中的無常鬼卒、牛頭馬麵等,而使祖先免於較重的刑罰。

人們又相信,祖先九泉之靈與人世間的自己同在,雖然陰陽兩隔,但他們始終在陰界或天堂關注著自己,並會保佑子孫後代。已故親屬的家人往往會立下神主牌,在除夕、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寒衣節等節日祭祖,除了燒線香、燒紙錢,很多人還會奉上食品、紙紮祭品,亦有人相信,陰間相當於人間,若祖先缺乏民生物資可能會成為餓鬼,供品可讓祖先在陰間享有冥福,讓祖先知道子孫在人間也過得很好,安慰祖靈。這些信仰讓人們敬天崇祖,除了達到感情寄託和心靈充實,也會達到儒教中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宗旨。

下一章的豐都鬼城:鬼城以各種地府的建築和造型而著名。鬼城內有哼哈祠、天子殿、枉死城、奈何橋、黃泉路、望鄉台、藥王殿等多座表現陰間的建築。

古傳,中國北麵有一處神秘荒蕪之地,稱「羅酆山」,該地為亡靈的歸宿。後來,相傳神仙陰長生、王方平在四川酆都得道,以其姓氏,樹立「陰王」大纛,後人誤將「陰王」作「陰間之王」解釋。

自此,世人誤把四川酆都的「酆」字與羅酆山的「酆」字混為一談,遂把酆都定為鬼城,又有“陰曹地府”一說。

主角將經曆的六道輪回:六道(梵文:?a?gatī?),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回,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回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在佛教的經論之中,也有說五趣,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欲界五種眾生境界,因為阿修羅事實上遍佈在其它的五個界,所以沒有特別單獨與其他五趣並列。

《法華經》指:“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十界中由上而下的六道分別指:天道、人間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