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石窟多集中於巴蜀地區,這與地域文化有關。巴蜀崖岩多為紅砂、黃砂石質,較易於雕刻。除早期的一些道教造像為浮雕或半圓雕,盛唐以降至宋代的絕大部分為高浮雕或接近圓雕。各個時代由於政治經濟的不同以及人們對藝術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觀念的不同,形成了各代造像藝術的特色與風格。根據以上對大足道教石窟遺存的梳理,我們可以對宋代大足造像的藝術特色作如下探討:
(一)對佛教石窟藝術的借鑒
佛教石窟藝術在東漢時期就由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西域,南北朝時期沿著河西走廊進入中原地區,曆經了唐代的極盛後,到了宋代,其悠久、成熟的藝術發展對道教石窟藝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提供了可以直接借鑒的內容。
1.造像文飾的借鑒
中晚唐以後至宋代,佛教石窟中的佛、菩薩的身光和項光式樣大致有兩種:一是背光呈蓮瓣形,身光呈橢圓形;二是背光或身光都呈橢圓形,內層無任何裝飾,外沿有淺浮雕或陰刻的火焰紋,或者沒有任何雕刻裝飾。大足的道教造像對第一種有所借鑒。南山“三清古洞”窟中,離窟170厘米處有一方形基座,基座上為中心柱,並與窟頂壁相連。柱上正麵開鑿有一龕,龕內上層正壁為主像三清。三像均麵南,各盤膝坐於一束腰矩形台基上。頭上戴蓮花冠,麵頰和頦下有三綹長須,項後有蓮瓣形頭光和身光,邊沿刻飾以火焰紋。又如舒成岩第4號龕中的三清像,均頭戴蓮花冠,采取部圍玉帶,衣袖、裙的下裾垂於寶座上,身後有蓮瓣形火焰身光與圓形頭光。
2.護法神像的借鑒
唐代,道教造像中的護法神與佛教造像中的天王和毗沙門天王一樣,都是以唐代的高級將領為原形而雕刻的,此法宋代沿用。在大足石門山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下部兩側的神像,左為千裏眼,右為順風耳,千裏眼麵容清瘦,眼似銅鈴,額上戴束發箍,頸後有二帶飄拂,其上身束甲,胸、腰係有勒帶,右手在胸前持物(不詳),左手反握一柄雙尖長刃矛。順風耳頭頂略殘,麵貌醜惡,張耳作聽狀,上身赤裸,僅斜圍一帶,腹前雙帶交叉勒於腰帶之上,其左手殘,右手握一蛇頭,蛇身繞頸,尾搭於順風耳右胸前。兩像皆身材高大,上身隻著短兜,雙腿前部裹有護膝及護腿甲,赤足無靴,臂、腕、踝上均戴釧。這與大足北山第136號轉輪經藏窟口左右壁上力士形象非常相似,此窟的力士麵目猙獰,肌肉鼓起,全身僅腰部圍一短裙,手足戴釧,脖上有項圈,腦後飄帶向上飛起。兩處造像比較,護法神與力士皆精神飽滿,異常威武。
再如,石門山第10號三皇洞中主像兩側左、右壁前的護法神與舒成岩第3號紫微大帝窟紫微大帝左右兩側的護法神,皆麵目猙獰,頭戴束發方冠,身穿鎧甲、披膊、飄帶繞體下垂,與前期、同期的佛教天王、力士造像風格幾乎相同。
(二)道教藝術傳統特色的影響
大足宋代道教造像在模仿或照搬佛教造像藝術的同時,更多的是在作品中表現出傳統的民族藝術風格。
1.尊神塑造的民族特色
三皇、玉皇、東嶽、紫微大帝等形象的造型充分體現了民族特色。他們的臉形長圓,前額寬闊,麵頰豐頤,下頦略作雙重,鼻梁與前額平連(這點對佛教造型藝術有借鑒),呈懸膽形,臥蠶眉,丹鳳眼(同期佛像為新月形眉),有的頦下有山羊式的胡須,身材略呈厚實豐滿狀,衣帝王服飾,神態莊嚴肅穆(而同期佛像多數帶有女子氣息),聯係中國的文化傳統,這些形象實際上就是以中國古代封建帝王的形象為原型的,如大足南山第4號三清古洞中的元君。大足的道教女相也極具本土女性風韻,如大足南山第3號窟中的注生後土聖母和舒成岩第1號龕中的淑明皇後,顏容美麗端莊,衣飾鮮豔華麗,其形象可謂脫胎於宋代現實社會中後妃、貴婦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