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掃除袁氏定北方(1 / 3)

袁譚、袁熙素與袁尚不和,聞之大怒,欲與袁尚刀兵相見。

袁紹的外甥高幹比較有頭腦,勸袁譚、袁熙姑且駐紮冀州城外,為掎角之勢,先抗擊曹軍,一致對外。

雖然袁氏兄弟暫且沒有火並,但互相疑慮,不思進兵。

這,給了李海峰(荀攸)進一步的空間。

李海峰(荀攸)以留守的數萬之兵,竟然和數十萬袁兵,形成了不合常理的對峙形勢。

否則,如果袁氏兄弟齊心合力,就憑李海峰(荀攸)和曹洪的這點兵馬,如果雙方硬戰,還真不是袁氏兄弟的對手。

不然人們常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李海峰調集兵士,趁雙方休戰之際,在冀州城外,挖了不少又深又寬的壕溝,以備後用,此是後話,暫且不提。

卻說劉備本來想乘曹操與袁紹相戰之時,偷襲曹操背後。

劉備算計的很美,他預料,袁紹兵多將廣,實力雄厚,和勁敵曹操交戰,沒有幾個月的時間,是分不清勝負的,就算曹操回軍來救,袁紹從後麵攻擊,曹操形勢必然危急,於是放心來攻曹操之後。

沒想到袁紹兵敗如此之快,曹操回軍如此之迅速。

令劉備更沒想到是,曹操隻是派李海峰(荀攸)和曹洪留守對抗袁紹,親自率領重兵回援,劉備措不及防,大敗,狼狽而奔,敗軍不滿一千,尋思無路,隻得投奔劉表。

曹操欲乘勢攻劉表,荀彧勸道:“袁紹未除,而再攻劉表,兩麵作戰,勝負未知也,不如先集中力量乘勢攻袁紹。”眾謀士亦勸。曹操點頭稱是,於是大軍複攻袁紹。

李海峰(荀攸)接著曹操,兩人相見大喜。

計算日期,從曹操啟程到複歸,還不到四十日。

曹操見袁紹已死,李海峰(荀攸)又占得黎陽。

於是派重兵圍攻袁氏兄弟。

李海峰(荀攸)知道,在三國演義的記載中,史渙被袁尚所殺,李海峰(荀攸)恐史渙在對陣中有閃失,雖然說,經過自己和自己身邊一些人的努力,使事實發生了一些變化,改變了一些曆史,但李海峰(荀攸)也不得不防,史渙是自己的得力幫手,更是自己穿越時空以來,第一個生死相交的朋友,一定要確保史渙的安全萬無一失。

就以保護神機營安全為由,告知曹操,留史渙在身邊,保護謀士營,不讓史渙出陣。

史渙素服李海峰(荀攸),聽之安排,因此度過此難,不在話下。

曹操分路攻打冀州,曹操兵勢甚銳,更兼有神機營的大炮相助。

袁譚、袁熙、袁尚、高幹怎是曹兵對手,皆大敗,棄冀州而走。

袁譚逃到南皮,袁尚與袁熙逃到幽州,高幹自回並州去了。

在逃走之時,因為李海峰(荀攸)事先在城外挖了許多壕溝,袁軍士兵和戰馬掉進壕溝中者,不計其數,皆被曹軍所獲。

卻說袁譚走南皮,袁尚與袁熙逃到幽州,高幹自回並州。

曹操分頭追趕,分路出擊。

曹操此時戰線太長,兵力不足。

袁譚、袁熙、袁尚、高幹如困獸一般,給曹軍很大的殺傷。

曹兵連日攻打不下,曹操甚是憂悶。

郭嘉進言道:“袁氏廢長立幼,而兄弟之間,權力相並,各自樹黨,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爭;不如舉兵南向荊州,征討劉表,以候袁氏兄弟之變;變成而後擊之,可一舉而定也。”

曹操善其言,命賈詡為黎陽太守,守黎陽;曹洪引兵守官渡,曹仁守冀州。

曹操自引大軍向荊州進兵。

劉表忙遣劉備抗拒曹操。

卻說劉表遣玄德引兵為前部以迎之。

雙方未及交鋒,曹操卻聞袁譚遣辛毗到操求援。曹操聞言大喜。

辛毗見操禮畢,操問其來意,毗具言袁尚袁譚不睦,袁譚相求之意,呈上書信。

曹操問辛毗袁譚此舉誠意,辛毗答道:“明公勿問真與詐也,隻論其勢可耳。袁氏連年喪敗,兵革疲於外,謀臣誅於內;兄弟讒隙,國分為二;加之饑饉並臻,天災人困:無問智愚,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滅袁氏之時也。今明公提兵攻鄴,袁尚不還救,則失巢穴;若還救,則譚踵襲其後。以明公之威,擊疲憊之眾,如迅風之掃秋葉也。不此之圖,而伐荊州;荊州豐樂之地,國和民順,未可搖動。況四方之患,莫大於河北;河北既平,則霸業成矣。願明公詳之。”

曹操大喜道:“恨與辛佐治相見之晚也!”

曹操看書畢,留辛毗於寨中,聚文武計議。

程昱道:“袁譚被袁尚攻擊太急,不得已而來降,不可準信。”

呂虔、滿寵亦說:“丞相既引兵至此,安可複舍表而助譚?”

獨有李海峰(荀攸)知道事情輕重緩急,說道:“三公之言未善。以愚意度之:天下方有事,而劉表坐保江、漢之間,不敢展足,近幾年來,未嚐有大的動作,其無四方之誌可知矣。袁氏據四州之地,帶甲數十萬,若二子和睦,共守成業,天下事未可知也;今乘其兄弟相攻,勢窮而投我,我提兵先除袁尚,後觀其變,並滅袁譚,天下定矣。此機會不可失也。”

曹操大喜聞言大喜,即日督軍還取冀州。

劉備此時不知虛實,聞曹操退兵,心中大疑。

因劉備數敗於曹操,恐操有謀,敗軍之將,不敢言勇。劉備與曹操數次交戰,從來沒贏過,這次為劉表前部,對抗曹操,劉備心中非常沒底,聞曹操退兵,心中暗暗自喜,劉備心怯,當然不敢追襲,引兵自回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