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讀《三字經》說勸學(1 / 2)

吳翊民,男,漢族,1963年10月出生,安徽宿鬆人,中共黨員,大專學曆。

吳翊民

初識《三字經》,是上小學時,學校正在“批林批孔”,不知怎麼地,把《三字經》也拉進來批了。那時對《三字經》的認識也就僅僅停留在“毒草”和“封資修”的層麵上,其實那會兒並沒有認真地通讀過,一是因它是“毒草”,讀了必然害人,二是那會兒還找不到該書的全文,即使能找到,也不敢讀,以免自己“思想變色”。於是,在一個人該受啟蒙的時候,錯過了傳統啟蒙教育的經典著作。

曆史總是那麼神奇,他總是匪夷所思地把一些戲劇般更迭交替的曆史情節推送到人們的麵前。四十年後的今天,《三字經》作為國學經典又在祖國大地上如火如荼地盛行起來,甚至蜚聲海內外。《三字經》不僅作為蒙學經典,也作為國學經典進入了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在人生啟蒙的最佳時間錯過了學習國學啟蒙的經典著作,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但誠如古人所言:“東隅已逝,桑榆未晚。”學習無止境,學習也無遲早。

感謝組織安排的“讀經典,鑄精神”活動,使我在四十年後又重新學習了這部在我國流傳千年的蒙學名著,並對它有了一個比較全麵的認識。從而也使我摒棄了以往對它的許多偏見和誤解。我認識到,《三字經》作為我國古代的一部蒙學專著,它流傳千年,家喻戶曉。它三字一句,兩字一韻,朗朗上口。它篇幅短小,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因而,它以其獨特的魅力,深深吸引著古往今來眾多莘莘學子,不獨因為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曆史故事,還在它本身的內涵,不論是在道德、曆史、地理還是文化。

真誠感佩古人的智慧,在《三字經》短短一千七百二十二個字的篇幅裏,涉獵了人性本初的善惡判定;上至道德倫理,下至生活禮儀;縱蓋曆史,橫貫地理。《三字經》列舉了大量典故、故事,向我們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導尊敬師長,寬厚待人的,有頌揚勤勞節儉,清正廉潔的,有勸誡謹慎持身,悔過改錯的,有愛國愛民,弘揚正氣的,有激勵立誌勤學,發憤圖強的。這些內容包含了我們學習、生活乃至人生的方方麵麵。

學習《三字經》談學習感悟,像“人性本初善惡”這樣的千古大題誠然不敢圖及,像“扇枕溫席”這樣的孝道教化在當下的認知環境下我也不敢推崇,但《三字經》通篇貫穿的勸學思想我認為是人生永恒的主題,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和源泉,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領會和切實踐行的。記得有位名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學習就是利用好書籍這個工具,學習前人的智慧,總結前人的經驗,把人類的文明推向前進。

按錢文忠老師的劃分,《三字經》分三個部分,雖然每個部分各有中心,但有一個主題它始終沒有偏離,那就是勸學。《三字經》中列舉了大量勸學的故事,如“披蒲編,破竹簡”的路溫書、公孫弘;“頭懸梁,錐刺骨”的孫晉、蘇秦,“囊螢映雪”的車胤、孫康。這些都是《三字經》中最激勵人勤奮學習,發憤圖強的典故。《三字經》就是通過列舉這些曆史人物的勤奮好學而最終成就功名的實例來勸導和激勵人們勤勉治學。

《三字經》開頭那段文字,便是用來勸學的。其基本內容是說明人性本善,告訴孩子們,要通過不斷學習來保持自己的本性,還舉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作為注腳,很有說服力。這些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音韻字意易記易懂,幾乎所有的人都能順口說來。在古代教育落後的現實條件下,它甚至在大眾文化傳播方麵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們可以想象,作為蒙學的首推書籍,比起《荀子》的《勸學篇》或韓愈的《勸學》來,其意義還要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