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若能以遊戲中肉體來這訓練,那麼別說難度四,就是難度六,墨逸也不在話下。
還是不夠。
感覺體內那仿佛被什麼束縛壓迫的壓抑感,墨逸對現實這個世界的不快又多了一分厭惡。
當然,雖然對自身羸弱不滿,但他也明白,這所謂的羸弱也是相對,別看他現在全身肌肉不顯,但這看似與常人無異的軀體中究竟蘊含有怎樣的力量也隻有他自己才能真正明白,更何況,這所謂的力量並不僅僅簡單是指力道這一方麵。
《天地》能夠提升思維強度這在現在已不是秘密。
隨著不斷有玩家披露和研究表明,《天地》遊戲者和非《天地》遊戲者對學習輔助儀的接受度上有明顯差異,《天地》遊戲者優於非《天地》遊戲者這已是個確鑿的不爭事實。
所以,當越來越多教育者提議將課堂移到《天地》裏教學以將學習效率最大化,並呼籲炎魂將遊戲世界劃出一塊地域專門用來教學時也並不足讓人為怪了。
雖然這種提議並不受學生歡迎,甚至還有個別提出抵製,但以目前有傳聞教育部門正和炎魂商議共同推出一款專門用來教學的遊戲來看,這趨勢似乎不是學生所能抗拒。
其實,相比這人盡皆知的思維強度提升,以真實模式遊戲能夠提升遊戲者的思維反應則是個較少人知道的公開秘密。
但墨逸認為這其實並不準確,與其說是以真實模式遊戲能夠提升思維反應,不如說除此之外,連身體反應也能微量提高,隻是用真實模式遊戲的玩家本來就少,再加上還要在後遺症的影響下刻意關注身體反應,這樣,自然少有人能夠發現這個秘密。
曾經墨逸推斷這所謂的肉體反應提升很可能隻是玩家現實中的身體通過自身記憶複製了遊戲中虛擬身體的極小一部分身體記憶,而也因為隻是通過記憶繼承,而並非真實經曆,所以提升程度才隻是微量,微量到除非長時間遊戲後刻意檢查,否則就無法發現的地步。
雖然這麼說很不可思議,但墨逸認為這是可能性最大的解釋。
當然,這也是個公開的秘密,雖然也是少有人知道,但這所謂的少有人是指在全球一億多《天地》玩家的基數上來進行對比,若單純以數量來看,也是極為驚人。
至於為何那麼多人知道有這好處,以真實模式來遊戲的玩家還是極為稀少,究其原因,除該模式下大部分玩家無法適應沒有係統輔助引導來進行遊戲外,更大原因則是被該模式越來越多人知道的副作用給嚇退。
“虛擬現實體質適應差異症”
俗稱“現實脫節病”
而這,其實就是墨逸適才的不滿,現實肉體跟不上經曆了遊戲中高強度身體的思維速度。
這症狀初期還好,玩家能力不高時還不明顯,但到了一定程度,就極為顯著,表現為無法自如控製身體,而這症狀,輕者無法控製力道輕鬆和移動距離,重則,甚至在每次遊戲結束後的一定時間內無法控製身體。
但即便副作用如此駭人,但還是有許多玩家毅然選擇以該模式來進行遊戲,除了真實模式的確有優勢外,更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脫節病”的核心--思維反應增強。
畢竟,“脫節病”這種事情若說本質其實也是個好事,隻是自身肉體無法適應高強度思維罷了,可一旦這問題解決,不說變成超人,比尋常人強大許多則不是什麼誇張事情。
所以現在,每個在“天地”中以真實模式遊戲的玩家在每天結束遊戲回到現實後所主要做的,自然就隻有努力鍛煉身體這種別無選擇的事情了。
從內測開始就以真實模式來遊戲的墨逸當然也有這毛病,而且以他天資所造就的思維強度也遠非普通“真實”玩家所能比擬,尋常手段並不能有效解決“脫節病”這問題,所幸他在現實中有著龐大資產作為後盾,所以當初在第一時間發現身體不適並推斷出根源所在後,參考了私人醫生的意見,拋棄隻通過鍛煉來提升體質這種單調低效率手段,結合自身情況,發巨資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案。
當然,“脫節病”也並非無藥可醫,真要想解決,其實也簡單,離開《天地》使思維能夠有時間逐漸適應現實肉體即可不藥而愈,隻是,在以真實模式遊戲並能患上“脫節病”的玩家裏,除非萬不得已,又有誰會因為這而舍得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