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1 / 1)

宋真宗年間,幾名捕蛇者結伴入華山張超穀捕蛇,險些喪命,被一位絕色婦人所救。這婦人從天而降身穿天衣,堆雲發髻,高貴不可褻瀆。眾人為天人神威所攝,婦人問:“山穀禁地,何以涉險。”

眾人捕蛇皆因家境貧寒,難以自足,遇到時疫,家人病患不治涉險捕蛇換錢。婦人感其骨肉情深,憫其生活之艱,采來草藥授以熬製之法,後病果痊愈。

婦人自雲夫家趙姓,遂稱趙夫人。趙夫人古道熱腸,隨眾人回到村中,活人無數,傳授營生之法。某日看日頭東斜,雲村東大樹壓住風水,引來貧瘠之苦。村人依言移大樹半寸,歲歲豐登,家有餘糧。又雲某家當得貴子,因延名師教導,某家果生一子,五歲能文,四十年官至二品。

趙夫人居半月,將去。

問其姓名,答曰:“本宮蟬娘。”那二品大官榮歸故裏,為之修生廟祭拜,大官於朝中見識廣博,以趙夫人容貌卓絕,氣度高華,始知應為皇家威儀。心中暗道劉後掌控朝堂,出身微賤,如何比得上這差奴使婢,鮮衣美食,萬貫財富教養出來的貴氣,題廟號“寒蟬天後娘娘宮”。

一時之間,宋遼境內許多百姓都聲稱見到了寒蟬天後,民間廟宇如雨後春筍。

廬州合肥包家村住一包員外,積德行善,廣有家財,人稱“包善人”、“包百萬”。夫人周氏年過四十,老蚌含珠,包員外憂心老妻身體,終日悶悶。

這日獨坐書齋,正躊躇此事,不覺雙目困倦,伏幾而臥。朦朧之際,隻見半空中祥雲繚繞,瑞氣氤氳;猛然紅光一閃,麵前落下個怪物來,頭生雙角,青麵紅發,巨口撩牙,左手拿一銀錠,右手執一朱筆,跳舞著奔落前來。員外大叫一聲,醒來卻是一夢,心中尚覺亂跳。正自出神,忽見丫鬟掀簾而入,報道:“員外,大喜了!方才安人產生一位公子,奴婢特來稟知。”員外聞聽,抽了一口涼氣,隻嚇得驚疑不止;怔了多時,吟了一聲,道:“罷了,罷了!家門不幸,生此妖邪。”(摘自原文)

包員外受次子包海夫妻攛掇,瞞著老妻,將幼子遺棄。長媳無意聽聞告之相公包山,卻說大爺包山趕到錦屏山,果見一片深草,四下尋找,隻見茶葉簍子橫躺,卻無三弟。大爺著忙,連說:“不好!大約被虎吃了。”暗自垂淚不提。

知聞聽一串清脆的撥浪鼓輕敲聲音,大爺抹了淚下意識尋過去,見到一位美婦坐在一處漢白玉砌成的涼亭之中,四麵垂著輕紗,輕輕晃著手中手中的撥浪鼓,哄得搖籃中的小兒安然入睡。

大爺心中暗生僥幸:“這嬰孩兒莫不是我那三弟?”

正要冒昧上前打擾,那美婦頭也不抬,溫柔地抱起搖籃中安然入睡的嬰孩兒,蓮步緩緩,周身籠罩著熒光,走到大爺麵前:“天降星主於宋室,乃是大宋百姓之福,是包家累世行善因果。你須得好好栽培,百年身後,自有福報。”又贈予一枚白玉蟬,“本宮與星主緣分未盡,玉蟬一枚,願結為幹親,助他趨吉避凶。願他匡扶宋室,拯救萬民蒼生,故取名拯。如遇艱難,盡可往天後宮,焚香三柱。”

不知怎麼地,大爺覺得美婦的話句句可信,恍惚中接過三弟和玉蟬,抱回家中。與妻子回憶起來,連美婦的長相都記不清楚,妻子聯想他所形容故事,雙手合十,感謝神明:“哎呀!定是寒蟬天後娘娘顯靈!”夫妻二人第二日果然前去天後宮還願,仿佛見到天後對他們微笑致意。

時光轉瞬即逝,小包拯在兄長嫂子和義母寒蟬天後的關注下漸漸長大成人,寒蟬隱在暗處多番照拂,此番托付一位寧老先生授其學問,正是不求顯達的鴻儒大家。

此時仁宗尚未親政,劉太後臨朝專製,參知政事,拜工部侍郎、樞密使龐吉之妻夫人和長子龐統遇大雨,入避天後宮,雷聲不斷,龐夫人難產。彼時龐統雖然年紀輕輕,卻十分孝順,不能為母親分憂,隻得跪在天後像麵前祈福。

許是誠意感動寒蟬,竟現了真身。幻天金光灑下,飄逸宮裝,天衣無縫,麵若霜花,顏如舜華,肌膚瑩潤,透著珠光,仙姿窈窕,垂眸望向龐統,眼含淚光,淚光中又仿佛有無限追憶悲思。素手一揚,廣袖盈香,龐夫人夢蟬生女,母女平安。

同年,長女彩蝶被選為西宮,龐吉官拜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加太師銜。龐太師大喜,以幼女夢蟬幫父有緣,愛如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