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1 / 1)

公元3世紀末,在“五賢王”時期逝去200年後,昔日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進入了最後的輝煌。

公元364年,瓦倫提尼安和瓦倫斯兄弟即位,分別統治範圍從希臘東疆到卡利多尼亞防壁,再從不列顛的邊牆到阿特拉斯山脈的山麓的西部帝國以及範圍從下多瑙河到波斯邊界的東部帝國。

公元367年,瓦倫提尼安上任不久後,便任命大將狄奧多西平定不列顛行省長期為非作歹的卡利多尼亞人,收複失土。狄奧多西幸不辱命,用了三年時間,經過兩次戰役擊潰卡利多尼亞人,建立一個新的名為瓦倫提亞的行省,並在海戰中一舉打敗薩克遜海盜。此後,他又在上多瑙河阻止阿勒曼尼人的大軍並將對方擊潰。

同時,在南方的阿菲利加,由於當地軍事指揮官羅馬努斯伯爵對省民的凶殘暴虐,貪贓枉法途徑,使得群眾暴怒,掀起了一場勢頭直指米蘭皇宮的叛亂。首領摩爾人菲爾穆斯於公元372年,在群眾的擁護下,穿上了羅馬皇帝的紫袍。

公元373年,狄奧多西的軍隊在傑吉裏登陸,鎮壓叛軍。他效仿前輩梅泰盧斯的戰例,獲得了最終的勝利,光複阿菲利加的行省。菲爾穆斯一直逃到依弗倫斯人的地界,終於走投無路,自縊而亡。

公元375年,瓦倫提尼安皇帝崩殂,西部帝國由他十七歲的大兒子格拉提安接手。

公元376年,狄奧多西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在迦太基斬首。

從公元366年到375年,東部帝國在長期以來受到下多瑙河北岸在赫曼裏克帶領下崛起的哥特人的襲擊,使富饒的潘諾尼亞,梅西亞等行省在連年烽火中變得殘破不堪。

公元375年,西遷的匈奴人聯合阿蘭帝國的大軍,從西徐亞以風卷殘雲之勢襲向歐洲大陸,瞬間降伏了東哥特。驚慌失措的西哥特人一路退守到羅馬的邊界下多瑙河北岸,無可奈何隻能請求羅馬人的保護。瓦倫斯和大臣在再三考慮之後,允許西哥特人渡過多瑙河,在提供協防軍和質子的前提下受到羅馬保護。

然而西哥特人進入羅馬國境後,雖然得到應有的保護,卻也因此受到了比匈奴大軍更可怕的極其嚴苛的待遇,過高的賦稅和不平等的公民權使他們很快激起衝天的怒氣,這股怒氣於公元376年演變為一場暴亂。哥特叛軍在羅馬的土地上肆意妄為,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們越來越囂張的氣勢使東羅馬上下彌漫著一片恐慌情緒。

公元378年8月9日,在羅馬曆史上的大凶日,瓦倫斯皇帝帶領軍隊與西哥特叛軍在亞德裏亞堡進行了最後的決戰——曆史上著名的亞德裏亞堡會戰。羅馬慘敗,不僅損失三分之二的兵力,且瓦倫斯皇帝戰死,使亞德裏亞堡會戰成為繼坎尼之戰後羅馬帝國損失最大的戰役。

戰後不久,哥特人與羅馬人簽訂合約,從而開始了短暫的和平時期。

公元379年初,大將狄奧多西的大兒子狄奧多西大帝登上東部帝國的寶座,從此拉開了羅馬帝國尾聲中的最後一段宏偉篇章——狄奧多西時代。

曆史的腳步,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