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跑項目爭資金(1 / 3)

次日上午,池塘裏的水終於抽完了。果然,裏麵有不少的魚,有大的,也有小的,這一信息對董富濤很重要,因為從這些魚當中他判斷出了池塘的一些性質。

董富濤將這些魚分開,大魚放在食堂裏的大水池裏,小魚則分門別類地放在董富濤準備好的幾個大盆裏養著,以觀察他們的習性與生存能力。

抓魚的時候,水池旁邊圍滿了一些看熱鬧的村民。竇喜富與成鑄以及成鑄的舅舅竇秉純也趕了過來,魚也是竇秉純與竇喜富等人抓上來的。

中午,郭美霞將幾條被董富濤剔除出來的魚宰殺了,做了幾鍋全魚菜,由此設了一個“全魚宴”,村裏的其他幾個村幹部以及池塘所屬的小組幹部也過來了,共同出席了這次“全魚宴”。這些魚可都是自然生長的,屬於“野生魚”了,“曆史”也比較“悠久”,味道自然是極其鮮美,吃得大家個個都是“嘖嘖”稱讚。

閑聊中,種秦川與董富濤便談及了清理池塘淤泥的事,竇秉純便毛遂自薦地說他來幹。種秦川與董富濤見竇秉純說得熱情,便爽快地答應。而那兩個打坑的師傅也說願意留下來幫忙搬運淤泥上山,種秦川與董富濤也答應了下來。這樣,這清理池塘與搬運淤泥的工作便有了四個人,包括種秦山在內。

對於搬運淤泥這件事,試驗點裏也置備了幾台先進的工具,那就是建築工地上常見的那種手推車,均是這次打坑的師傅用他們的小四輪連同電冰箱與抽水設備一起運過來的。這手推車是試驗點最常用的工具,穀開野與種秦川當然必備。另外,試驗點還購置了一台小型翻耕機,也是這次運送過來的。

為了便於上山,兩個打坑的師傅還因勢利導地修了一條上山的小便道,因為他們的旋耕機也得上山,這樣,搬運淤泥的小推車便可以順利地爬山了。

接著,大家便談到植樹造林的事。董富濤就說,雖然這裏修建了水庫,但這一舉措隻能緩解部分幹旱的情況,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旱情,也就是治標不治本,要想達到治標又治本的效果,那就得在修建水利設施的同時大力地進行植樹造林,隻有山上的植被恢複起來了,才能保持水土,也才能涵養水源,改善環境,影響氣候,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樣,當著竇喜富等幾位村幹部的麵,董富濤便建議成鑄去市裏跑一跑造林的項目,將水庫周邊的山全部綠化起來。這樣,不光是水源有了提高,環境也變得更綠色生態了,真正達到青山綠水的效果。

成鑄聽了很是躍躍欲試,竇喜富等幾位村幹部也極力鼓勵他去跑一跑。成鑄因為是從市委組織部直接“空降”到了這裏,這一路過來,也認識了不少的政府部門官員,因此,他雖然是基層幹部,但還是有跑項目的便利。

兩位打坑的師傅聽說大家要去跑造林的項目,更是興奮,連連跟成鑄碰了幾下杯,預祝成鑄跑項目、爭資金圓滿成功,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坑可打了。

竇坊村的這個水庫隻能算是貯水水庫,也就是貯存雨季的徑流水,由於周邊及高處的山地沒有多少植被,涵養不了水源,因此,便達不到蓄水的要求,隻能是個季節性的大水缸,一過了雨季,水位便逐漸下降,直至幹涸見底。因此,那些承包水庫養魚的個體戶所養的魚也常常是一年期的,大不了,還沒有這些普通的池塘所養的魚大。這就是為什麼竇坊村及至整個西京地區的人守著一個大水庫而沒有大魚吃的原因,很是令人“望洋興歎”!但也有例外,偶爾也有幾條漏網的大魚,逃過了年年的“清剿收網行動”,終於養成了“大患”,成就為了“大魚”。

另外,在這次閑談中,董富濤還建議成鑄到試驗點來搭膳,這樣,他們之間也好經常互通一些信息。但成鑄考慮到突然從舅舅家抽身出來會引起舅舅一家人的看法,再說,從村委會到試驗點還是有一段距離,天天跑來跑去地也不太方便,況且在試驗點搭膳還容易引發一個老問題,那就是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從而授人於柄,雖然成鑄也會交納夥食費,但還是不蹚這趟“渾水”為好。

過了兩天,山上的土坑打完了,大家便開始清理池塘的淤泥,將淤泥一車車地搬運上山,依次倒入土坑之中。

而穀開野也抽空趕了過來,帶來了一些“夥食給養”,也巡視了一下“工程”情況,商量了一下下一步的工作安排,但最關鍵的一點是用水箱帶回去了幾條“野生”的大魚,讓路品勳與酒店裏的員工也品嚐一下這種“曆史悠久”的“野生魚”。

清理完池塘與搬運好淤泥之後,種秦川與董富濤便著手種植果樹的事。果樹苗已經由蒯政高幫忙到市果業科研所聯係好了,並且到時還會有果木專家一起過來指導栽植。另外,翻地的工作也準備進行,這一項工作便由種秦山負責。試驗點這次購置的翻耕機是最新款式的,可以組合搭配,到時有專人來指導。

與此同時,村委會也忙碌了起來,就是由成鑄出麵到上麵去申請項目,爭取資金。正好市裏就有兩個好項目,一是水土保持的造林項目,二是全麵綠化的封山育林項目,省、市兩級均有配套資金,是兩項提升西部戰略品味的工程,采用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設置專項資金。竇坊村正好是這兩個項目工程實施的重點區域。因此,成鑄一到有關部門谘詢便得到了積極的答複,工作人員建議成鑄立即打報告向上級申請,不要錯過機會,因為僧多粥少,劃定實施的區域遠遠大於配套資金所能支付的麵積,先到先解決,重點區域重點解決,這是實施方案的原則。

得到這一信息之後,成鑄立即返回村裏,向竇喜富等人作了彙報。竇喜富便責成成鑄趕緊按有關要求向上級打報告,再直接送到區裏的有關部門,由區裏統一往上報送,爭取獲批。

於是,成鑄便跟董富濤一起起草這個申請報告。董富濤便建議將水庫的情況以及實施造林綠化的效果寫進去,同時又將竇坊村在西京的戰略位置以及水庫的戰略地位重申了一下,說竇坊村臨近市區,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山地資源,是西京市民休閑旅遊、觀光娛樂的一個好去處,尤其是有了這一個大水庫,使得這一區域具有了靈性,但這個大水庫卻因為水資源短缺而黯淡無光,因此,水庫周邊急需要大力植樹造林,恢複植被,進行綠化,從而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報告送到市裏的有關部門之後,很快便獲得批準,並將“紅旗”水庫周邊兩公裏以及水庫源頭兩公裏的山地全部作為這兩個項目的重點實施區域。這可是竇坊村有史以來最大的兩筆資金投入。不僅如此,區裏的有關部門還要將這一區域申報及列為省級與國家級的生態公益林,這一舉措就意味著這一區域將獲得國家和省級的生態林補償,享受國家與省級的政策補貼。但條件是這一區域不允許商品性的采伐,需要進行全麵的封山育林。而事實上,在此之前,這一塊區域已經列入了地方性的生態公益林的範圍加以了保護,隻不過是沒有進行人工造林等提高森林覆蓋率的活動,使得這一水土流失區域的山林植被恢複得比較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