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用語問題兩次座談紀要 90年代初,南京青年修辭學求實讀書會成員兩次聚會,座談社會用語規範化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副所長於根元應邀出席。江蘇省修辭學會會長王希傑、副秘書長王英也參加了座談。現將座談會發言擇要整理如下: 一、社會用語及其特點 朱敏(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用語的發送者一般是一個有組織的機構,例如,“南京人民愛芭蕾,芭蕾愛南京人民”,這條標語的發送者是“芭蕾”集團。接收者通常是某個群體或社會公眾,如商品廣告的接收者是廣大消費者。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關係具有單向性。發送者根據自己的目的主動地努力地影響接收者,接收者是發送者勸服的對象,而不是平等對話的夥伴。
社會用語負載的信息具有公開性、準確性的特點。所謂準確性是指接收者對訊息的信度要求高。小說、電影可以虛構,但廣告說謊是不允許的。社會用語的編碼往往有既定的程序,例如,產品廣告常常在“原料”、“性能”、“功用”、“售後服務”等方麵做文章。電視、廣播、報刊,以及街頭巷尾的牆壁等,都是社會用語的傳播媒介,其傳播場合可以說是最廣泛的。
蔡健(南京大學):廣告有一個重要特點——情感性。最近看到一個廣告挺逗的——南湖漁莊隻宰魚,不宰客!把“宰魚”與“宰客”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事通過一個“宰”字有機地聯係起來,對比強烈,正中消費者“最怕讓人‘宰一刀”’的普遍心理。精彩的廣告詞能一下子抓住顧客,促使他們在情緒的感染下產生:消費欲望。
航海(南京市物資局):社會用語可分為書麵用語和口頭用語兩大類。書麵用語按交際的具體內容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黽正式場合的口頭交際用語,如談判用語、演講用語等,第二類是非正式場合的口頭交際用語。
王希傑(南京大學):社會用語的特點,我看可以抓住三點:第一是公開性。第二是多聽眾性,這可以區別於日常談話。第三是重複性,這可以區別於文學作品。多次重複又帶來了規格化標準化的特點。社會用語的定義很難下,外延也很難確定。但我想,任何新學科都遇到這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可以不去爭論。不忙著下個人人都滿意的定義,由此來開始我們的研究。可以從人人公認的最典型的社會用語開始,如:廣告、招貼、商標、口號等。每一個研究者都可以適當研究自己認為是社會用語的東西。而我們應當對別人的這一做法采取寬容的態度。
二、社會用語不規範的現狀及原因
史燦方(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鼓樓到新街口,沿街商店牌匾用字,繁體多於簡體。現在繁體字大回潮。我看除了缺乏規範管理,還有兩方麵原因:一是經濟文化的,一是民族心理的。經濟文化方麵主要指外來影響。港台和海外大多還使用繁體字,由於經濟開放和文化交流,繁體字通過商標、產品說明書、廣告和圖書、音像製品等流人大陸。民族心理方麵也有許多值得反省的地方。有些人對外來的東西、古代的東西盲目崇拜,缺乏語言文字的規範意識,這是繁體字盛行的重要原因。
郭水華(南京大學):南京街頭社會用字混亂。不光是濫用繁體字,還有亂造簡化字、錯別字等等問題。中山大廈對麵“向陽牌人參蜂王漿”廣告牌上,把“健腦”寫成“建腦”。
曹德和(江蘇教育學院):今年年初,南京肉聯廠在鼓樓公園舉辦職工攝影、書畫作品展覽。該廠在附近馬路上空拉了幾條橫幅。有一條上麵的標語是:“弘揚自強不息,嚴實求新,團結奉獻,美食人民的肉聯精神”。其中“美食人民”的說法引起不少市民議論:怎麼可以“吃人民”呢?“美食人民”可以理解為“生產美食為人民”,寫標語的人為了求得與前文“自強不息”、“嚴實求新”、“團結奉獻”字數相等,削足適履,壓縮了不能壓縮的字。
王希傑:80年代以來,音譯詞泛濫,主要在社會用語中,如:克力架、斯考奇……這有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心理等多方麵的原因。一是外國技術是先進,產品是比中國的好。二是外國投資,他出了錢,是他的產品,他當然得用音譯譯名兒,什麼桑塔納,阿裏斯頓……。三是一種好奇求異的心理,特別是年輕人,中外都如此,是不必過分責備的。四是有一股崇洋媚外的味兒。同樣商品,貼上外國的標簽便好賣了,於是,“斯考奇”之類便泛濫。馬克思主義的靈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千萬別一棍子打了所有的音譯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