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八五”計劃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每年都提出要加快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共“十七大”更是明確地提出,要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是對我國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要求。上海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提出,要加快國際貿易、金融、航運、經濟的四大“中心”建設,並一直為此而不懈努力,形成了相關要素集聚的可喜局麵。國務院在2009年4月29日正式頒布文件,全力支持上海以先行先試的方式,在現有的基礎上盡早建成與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和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城市。而要做到這一點,離開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顯然是不行的。因此,在當前提出加快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城市的建設,並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麵,通過國家平台、地方突破、政府機製、市場運作的模式予以有力的推進,不僅相當重要,而且顯得非常緊迫。
汪亮先生作為在產業經濟的現代流通領域資深的研究人員,他所著的《論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一書,從基礎理論層麵和實證研究的角度,係統地闡述了在一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特定曆史階段時期,建設國際貿易中心的現實戰略意義。作者還把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放到國家堅持和平發展,實現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背景上研究,是具有戰略眼光的。國家通過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促進我國企業參與國際間的合作與競爭,參與國際資源的配置,符合我國中長期的發展戰略。這也將對在滿足外需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內需的發展,並進而推動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形成以需求為導向的、特別是以終端消費需求為起點的經濟發展方式發揮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建設國際貿易中心不僅是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需要,更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論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一書,不僅高度概述了當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現狀,而且對我國建設國際貿易中心,應該關注的主體特征、形成的條件、再到外在的形式及其內涵,都作了非常詳盡的理論闡述。並且,還非常具體地介紹了世界發達國家的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形成和發展的特點及其趨勢,為我國在國際貿易中心城市建設中、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在經曆了改革開放30年之後,中國經濟必須、而且正在逐步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當中,未來中國也必定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謀求與世界各國的共贏。因此,中國實施國際化戰略正是未來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創新與完善國際間的雙邊或多邊貿易溝通機製與爭端化解機製,增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話語權,並由此介入國際多邊商貿規則的製訂,是實現多邊利益共贏、建設世界商貿和諧的前提。《論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一書,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係列中國經濟實現國際化和對接國際貿易規則的具體對策措施,這很值得引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