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財主(1 / 2)

“來啊,把這兩個狂妄的臭丫頭給我轟出去!”

伴隨著那掌櫃的一聲怒喝,一邊虎視眈眈的幾個大漢的臉上立時堆起了古怪的笑容;摩拳擦掌的飛撲而來。

看那模樣,若是一不小心落在了他們的手上,那我和木蘭絕對連怎麼見閻王的都不知道。

先是一怔,隨即不自禁的扯起了鄙夷的嘴角;這幫房奴,想必是與那掌櫃狼狽為奸,做盡了這檔子的事兒;哪裏還會有一星半點兒的人性。

“姑娘!”一邊的木蘭見這架勢,身子也跟著緊繃了起來;我對著她那原本就虛弱的小臉笑了一下,不退反進將她拉到了身後:“你們,二十兩銀子一天,我雇了。”

這句話剛一說出,幾道刹車般的聲音從麵前不到三尺的地方傳來;那幾個原本一臉奸相的大漢,現在都瞠目結舌的盯著我;雕像一般的,半天沒有反應過來。

我自是知道他們為何會這般模樣,白銀二十兩……對他們來說,簡直就可以說成是天文數字了。

先前在蘇家的時候,為了彌補腦海裏的空白;看過的書不在少數,現下親身來到這個和唐朝近似的時空,對這金銀的換算更是有了更深的了解。

雖說這個時空並非唐朝,但所使用的貨幣換算製度相差無幾;以古代清朝為例,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製錢一千六七百文了。鹹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製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由此可知正常情況下,一兩黃金約可兌換八至十一兩白銀;一兩白銀大約可換到一千至一千五百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一貫錢或一吊錢就是一千文。

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隻有那些有錢人家,才會在個別的情況下使用小碎銀子。

《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算了下大觀園上上下下吃的那頓蟹宴的價值“要二三十兩銀子,相當於中等莊戶人家一年多的吃用”(事實上中等莊戶人家當指中小地主,劉姥姥家大致就是這個水平)。

另一處是醫生進怡紅院看病,臨走是應當付銀子,因為隻有幾錢或幾分,因此一時找不到銀剪子,丫頭偷懶就隨手給了一塊幾錢重的,周圍老婆子們直叫“罪過”“罪過”。可見白銀的價值,在當時是很高的。

再以唐代為例,九品官月俸五石(相當於70公斤)米,上白米每石九錢五分、中白米每石九錢三分、下白米每石八錢三分、白麵每斤(相當於1.2市斤)九文,一石米貴賤都不會超過一兩銀子,由此得知,一個唐代的九品官的月薪相當於五兩銀子。

直至清代,一個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每月不足四兩銀子,而清末,一斤豬肉隻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隻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隻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隻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

所以剛剛我開的價兒,已經相當於九品官四年的俸祿,平民十年的生活費;這樣的誘惑之下,像他們這般整日給我打工的漢子,又怎會抵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