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責無旁貸
建設和諧美好的社會,是人類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理想,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孔子一生對堯、舜等古代聖明君王高度推崇、讚頌,主張親親而尊賢,務德而愛民,就在於崇慕古代無為而治的大同世界。他從治理國家的角度,將君子所應具備的政治才能和修養品質做了詳致的論述。麵對紛亂的世道,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懷著一顆救世之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奔走於各國,磨破了嘴,跑斷了腿,到處宣揚仁德,孜孜以求複禮,以承德義,以救時失,汲汲每若不可及,體現了樸素的民本思想。
孔子所頌之世已無可再複,美好快樂的社會成為人們心中永久懷念的理想,淪為鏡花水月般的幻境。
現如今,民主日益深入人心,再讀古人之語,猶感精警。其語意煥發出的睿智光芒,仍然輝耀不息,警世告誡之聲,穿越千年時空,猶自震響。“百姓有過,在予一人”,還有誰能夠有這樣的良知,堂堂正正地站出來,以大義為重,為我們承擔?
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谘] 嗟歎聲。
[曆數] 天道運行的規律,此指帝業承繼的次序。
[允] 誠信。
[中] 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
[簡] 古代用來寫字的竹片,引伸為記載。
[大賚] 即《大賚》,周朝的著名文獻。
[周親] 至親。
[權量] 權與量為測定物體輕重與大小的器具,意為標準。
[修] 恢複。
[逸民] 避世隱居的人,喻指有道德修養的賢士。
[說] 通“悅”。
堯訓誡說:“啊!虞舜!上天的旨意昭示,帝業的重任從此由你來承繼擔當。謹守誠信中正,就能通達於四麵八方,上天對你的佑顧將是久遠的。”
舜也以同樣的訓辭授命夏禹。
商湯說:“我這個上天的兒子,效法前輩的典律,用黑色的公牛作祭品,代表百姓,麵對天地行大禮祭告:我執政的這些年裏,恐怕有很多過錯,不敢祈求上天的原諒。作為上天的使臣,現如今我年事已高,對於上天牧民的仁心不能很好地施予,深感力不從心愧疚於心,不能蔭庇天下百姓,這是我的罪責。如果百姓中有誰對上天有所侮慢,那是由於我的過錯所致,罪責在我,一切的處罰都由我來承擔。
周朝著名的文獻《大賚》告訴我們說,好的品行是人一生用之不竭的財富。“雖然我存心想將事情辦得圓滿,但疏漏也在所難免,因為我畢竟不是聖人,沒有如聖人那樣完美的仁德修行。所以如果百姓有什麼過錯而觸怒了上天,那也是我的過錯,罪責在我,就請上天懲罰我吧,與天下百姓無關。”
建立嚴謹的權衡、度量標準,審查製定明確的法令、禮樂製度,恢複修振廢棄了的官職責任,則天下政治自然清明順暢了。
複興被滅亡的國家,為被人誣陷而斷絕後代的賢人世族重立祭祀,舉用提拔被遺棄的人才。那麼,天下就自然人心歸附了。
執政還應重視的就是養生送死。具體說,就在於德民、足食、治喪、敬祭。
寬容就會得到眾人的擁戴,誠信就會得到百姓的信任,思想敏銳、行動敏捷就能夠建立功勳,公平正直的人們就會心悅誠服。
《呂氏春秋》曰:“昔殷湯克夏,而天下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方。萬方有罪,在予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剪其發,麗其手,自以為牲,用祈福於上帝。民悅,雨乃大至。”
楊氏曰:“《論語》之書,皆聖人微言,而其徒傳守之,以明斯道者也。故於終篇,具載堯、舜谘命之言,湯、武誓師之意,與夫施諸政事者。以明聖學之所傳者,一於是而已,所以著明二十篇之大旨也。《孟子》於終篇,亦曆敘堯、舜、湯、文、孔子相承之次,皆此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