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光緒帝、皇後和慈禧三人之間互相遞了許多如意,但後來的事實表明,這門婚事她們三人都極不如意。葉赫那拉氏皇後是“後黨”的重要成員,事事站在慈禧的立場上,與光緒帝作對。他們倆名為夫妻,實際上如同陌路,甚至是政敵。本來就沒有感情的婚姻,又加上政治上的分道揚鑣,使他們終生不如意。
在為光緒帝立後這件事情上,慈禧可謂用心良苦,慮事周詳,但這一切都是從她自己的角度出發,為自己著想,根本不去顧及兩個年輕人的感受。慈禧太後的專橫跋扈,無視光緒帝本人的意願,強行決斷,給了光緒皇帝以很大的刺激,他不敢也不能對抗慈禧,隻能把自己隆裕深深的怨憤轉向皇後,從一開始就對她不理不睬,一心一意隻是寵愛珍妃。沒有享受過一天夫妻溫情的皇後,處境尷尬,但她又無力、也無才無德去改變這種狀況,隻能向慈禧哭訴,隻能持著對光緒不滿、對受寵的珍妃妒恨的這種極不平衡的心態,度日如年。慈禧以一己之私,毀了一對年青人的終身幸福,使他們長期處於痛苦之中,最後以悲劇結束。
後人在看待這出鬧劇時,多將同情的眼光投向光緒和珍妃,尤其因為珍妃的冤死,更將孝定視為進讒者和慈禧的幫凶。其實,孝定又何嚐不是一個受害者呢?她肯定也渴望真摯的愛情、美滿的婚姻,對生活也會有美好的期望。可是作為慈禧手中的一顆棋子,她注定擺脫不掉被利用的命運。縱使是自己的親姑母,她可以補償她以中宮皇後這麼顯赫的地位,可以幫她除去情敵,卻不能強迫光緒帝去愛她,更無法排解她內心的失落和孤獨。作為一個女人,孝定皇後是失敗的。那麼作為一位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後,當曆史給了她一定的機會時,她是否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才幹呢?
宣布清帝退位,憂居故宮內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被囚禁了10年的光緒帝駕崩,第二天,慈禧也薨逝了。當時,孝定年僅41歲,嗣帝溥儀隻有3歲。孝定本想效仿慈禧垂簾聽政,把朝政大權抓在自己手中,但她實在是一個庸碌無識的人,才智遠遜於其姑母慈禧。慈禧可能對自己的侄女太了解了,深知她無才無德,沒有能力撐起大清朝的重擔,她在光緒帝駕崩當天,就命溥儀之父、第二代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不過第二天,慈禧又有所改變,她在懿旨中說:
隆裕與溥儀昨經降旨,特命攝政王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麵請施行。
孝定皇後垂簾聽政的夢想雖然成了泡影,但慈禧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娘家在朝廷中的地位,還是給了她一定的幹預朝政的權力。宣統帝監國攝政王載灃
即位後,孝定成為皇太後,上徽號“隆裕”,故稱隆裕皇太後,簡稱隆裕。隆裕未能垂簾聽政,心中頗為不快,因此遷怒於載灃。她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載灃在攝政期間的用人施政,橫加幹預,多次掣肘。
宣布清帝退位。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全國響應,各省紛紛宣告獨立,清王朝的統治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清廷被迫起用閑置回家的袁世凱,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節製水陸各軍。老奸巨滑的袁世凱一麵利用清廷的武力要挾革命黨人議和妥協,清帝退位詔書答應實行共和後由他任大總統;另一方麵以革命勢力逼迫清帝退位。是退位還是力戰,清廷召開了多次禦前會議討論。會上爭論激烈,各持己見,達不成共識。隆裕毫無主見,惟有抱著宣統帝痛哭流涕。袁世凱軟硬兼施,並以“優待條件”為誘餌,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隆裕連發三道懿旨,宣布大清皇帝辭位,實行立憲共和國體。第一道懿旨後來被人們稱為“退位詔書”,上麵有袁世凱等11位各部院大臣的簽字。第二道懿旨勸諭臣民。第三道懿旨公布《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關於滿族待遇之條件》、《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這三道懿旨的頒布,標誌著268年的大清王朝統治的覆滅,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結束。
憂居故宮內廷。根據《優待條件》,溥儀退位之後,仍居住在紫禁城的後半部分,稱內廷(也稱後寢),即從乾清門往北的東西十二宮、慈寧宮、寧壽宮等處。失去大權後的失落使隆裕感到上了袁世凱的當,終日憂鬱,悶悶不樂。
與瑜、珣、瑨三貴妃不睦。因為宣統帝溥儀是承祧穆宗為嗣,又兼承德宗之祧,也就是說既是同治帝的兒子,又是光緒帝隆裕(右)與慈禧、瑾妃(左)等的兒子。這樣同治帝和光緒帝的後妃都是溥儀的母親。身為皇太後的隆裕沒有絲毫母儀天下的氣派和寬容大度的胸懷,她依仗自己是中宮皇後出身,瞧不起瑾妃和同治帝的三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