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三、血吸蟲病(1 / 2)

血吸蟲病是由於人或哺乳動物感染血吸蟲後血吸蟲寄生在門靜脈係統而引起一係列症狀的傳染性疾病,俗稱“瘟神”。病變主要是由蟲卵引起,以肝髒和結腸的病變最為顯著。血吸蟲病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沿江5省和四川、雲南等省。流行具有明顯的地區性,各省有一定的縣、鄉流行,以一定的居民點為疫區,疫區呈點狀或片狀分布。全國曾查出釘螺麵積148億m2,血吸蟲病患者1200萬例,病牛100餘萬頭。

寄生於人體的血吸蟲主要有:日本血吸蟲、埃及血吸蟲、曼氏血吸蟲以及湄公血吸蟲4種。在我國流行最主要的是日本血吸蟲,成蟲每天可產卵2000~3000個,在宿主體內可生存2~5年,有的成蟲在患者體內可存活30年以上。

流行病學

(1)傳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人及動物如牛、羊、豬,野鼠也是重要的傳染源。

(2)傳播途徑:通過皮膚、黏膜與疫水接觸感染。有時可因用疫水飲用或漱口時被尾蚴侵入口腔黏膜感染。

(3)易感性:人與脊椎動物對血吸蟲普遍易感,部分感染後有免疫力。人體是否感染血吸蟲,完全與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用水中有無血吸蟲尾蚴、尾蚴數量的多少和分布範圍以及人體接觸疫水的頻度有關。

釘螺為血吸蟲的唯一中間宿主,是本病傳染過程的主要環節。釘螺喜棲在近水岸邊,在湖沼地區及蘆灘窪地、潮濕蔭蔽地區、溝渠最多,岸邊次之,稻田中最少。釘螺感染率以秋季為最高,其中春季、夏季也較常見。

(4)流行特征:血吸蟲病的流行有嚴格的地區性。造成傳播必須具有3個條件:

1)帶蟲卵的糞便入水。

2)釘螺的存在。

3)易感者接觸疫水。

血吸蟲病流行的地理分布和釘螺的地理分布相一致,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長江及其以南13個省、市、自治區;以10~20歲的人感染率高;感染季節為夏秋季;患者以農民、漁民為多。

主要表現

(1)侵襲期:患者可出現咳嗽、胸痛,偶見痰中帶血絲、皮膚蕁麻疹等。

(2)急性期:

1)發熱:發熱為本期主要的症狀。以間歇熱最多見,亦可呈弛張熱。發熱在下午或晚上較高,可達39℃~40℃,伴畏寒,清晨熱退時出汗。發熱的高低、期限和熱型視感染輕重而異。

2)超敏反應:以蕁麻疹最為多見,持續數天至1~2周。

3)肺部症狀:出現咳嗽、胸痛、血痰等症狀。

4)胃腸道症狀:以腹痛、腹瀉多見,呈痢疾樣大便,可帶血或黏液。

5)腹部體征:肝脾大,伴壓痛。

(3)慢性期:大部分患者無症狀,少數可出現消瘦、乏力、貧血、活動無耐力等。本期可持續10~20年。

(4)晚期:患者極度消瘦,出現腹水、巨脾、腹壁靜脈怒張等晚期嚴重症狀。

主要診斷依據

(1)發病前數周有疫水接觸史。多發生於5~8月份,但湖區居民9、10月份因捕魚撈蝦而發生感染者亦不少見。

(2)典型的症狀和體征。

(3)糞便檢查找到血吸蟲卵,或血清學檢查發現(血吸蟲)抗體或(和)抗原,且滴度高。

治療須知

(1)病原治療:目前治療血吸蟲病的首選藥是吡喹酮。如果有嚴重心、肝、腎病患者及有精神病史者要慎用。

(2)對症治療:晚期血吸蟲病按肝硬化治療,采取內外科結合、病原學治療與對症治療結合以及中西醫結合的原則。

保健指導

1.日常生活保健

(1)飲食護理:急性期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避免粗硬、油膩、辛辣、產氣、刺激性食物,減少脂肪的攝入。補充水分,維護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

(2)食療處方:

1)南瓜子

配方:南瓜子。

功效分析:南瓜子有很好的殺滅人體內寄生蟲的作用,對血吸蟲幼蟲也具有很好的殺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