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季羨林之醒世妙語(4)(1 / 2)

虛榮心比較強的人,一般都很愛麵子,對他們來說,麵子對他們很重要,所以當一件事情關乎榮譽的時候,他們就會把這件事情看得很重,願意花很多的精力來做好。當一個人肯下苦功朝一個方向努力,可以說這個人很少會不成功。有許多名人都是由於別人的一句讚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

有一個窮困潦倒的青年流浪到巴黎,期望父親的朋友能幫自己找一份工作。“精通數學嗎?”父親的朋友問。 青年羞澀的搖頭。 “曆史地理怎麼樣?” 青年不好意思地搖頭。 “那法律呢?” 父親的朋友連連問話,青年隻能搖頭。 “那你先把自己的住址寫下來吧,我總得幫你找份工作呀!” 青年慚愧地寫下了自己的住址,急忙轉身要走卻被父親的朋友拉住:“青年人,你的名字寫得很漂亮嘛,這就是你的優點啊!” “把名字寫好也是一個優點?”青年在對方眼裏看到了肯定的答案。“能把名字寫好,就能把字寫得叫人稱讚,就能把文章寫好!”受到鼓勵的青年,一點點的放大自己的優點,興奮的腳步都輕鬆起來了。 數年後,青年果然寫出了享譽世界的經典作品。他就是家喻戶曉的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

有虛榮心的成功欲比較強,隻要有人給他們指出一條適合他們發展的道路,他們會非常樂意去努力,並且很專心的努力下去,直到成功。而這些指引者,就是表揚和讚美他們的人。也許這些表揚他人的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他所給予的表揚對別人造成的影響有多麼巨大。他們因為這一句表揚,成為了別人心中最想感激和一生最難忘的人。

有一個叫馬可的職業作家,現在已經48歲了,在過去的24年的作家生涯中,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他說了一則關於他自己的真實的故事。

馬可說,小時候他是個非常膽小害羞的孩子,他沒有什麼朋友,對自己也很沒有信心,總覺得自己什麼事也做不了。上中學時,有一天,他的語文老師給全班的同學布置了一道作文題。馬可回家後認真完成了作業,然後交給了老師。現在他已記不起當初他寫的內容和老師給他的分數了,但他仍清清楚楚記得,並且永遠不會忘記老師在他的作文本裏的空白處寫的那四個字--—“寫得很好!”這四個字,改變了他的一生。

“在我讀到這四個字之前,我一直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也不知道將來我能做什麼,”馬可說,“直到讀了老師的評語,我才找到了信心。那天回到家後,我又寫了一則小故事,這是我一直夢想著去做卻不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之後,在讀書的業餘時間,他又寫了許多小故事,每一次他都把自己的作品帶到學校,交給這位語文老師。而老師對這些稚嫩的作品則給予了鼓舞人心的、嚴肅而又真誠的評價。“她所做的一切恰恰是當時的我所需要的。”馬可說。

在第30屆中學同學聚會時,馬可回到了當初所在的學校並且拜訪了已經退休的語文老師。他向老師訴說了當初寫的那四個字對他一生的影響:正是那四個字給了他信心和勇氣,他才能成為一名出色的作家。

故事中馬可的虛榮心給他帶來了動力,當老師表揚他一次後,虛榮心使他想一直擁有老師的表揚,於是他願意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在寫作上,他努力使自己的作文寫得越來越好,這樣他就可以不斷的得到老師的表揚。

一日一心得: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都喜歡別人表揚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如果通過實際的努力,取得成績來贏取別人的讚揚,這種行為值得肯定。但如果既愛慕虛榮,又想不勞而獲,隻想著怎麼投機取巧來換取表麵的光彩,則應該貶低。

“把毀譽置之度內”

季羨林語錄:古代豁達之人倡導把毀譽置之度外。我則另持異說,我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置之度外,可能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是,我有點擔心,這有可能表示一個人的糊塗或顢頇。我主張對毀譽要加以細致的分析。首先要分清:誰毀你?誰譽你?在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由於什麼原因?這些情況弄不清楚,隻談毀譽,至少是有點模糊。

季羨林主張“把毀譽置之度內”,看起來似乎不夠豁達,但季羨林又並不是一個小心眼的人,這一點從他對待在文革中曾經迫害過他的人的態度上可以看出。季羨林自己解釋說,把毀譽置之度外,雖然可能表示一個人心胸開闊,但是他覺得不把別人對自己的批評、謫毀加以分析,隻當成一陣風,不去究“毀“之來源、動機、內容,可能使人變成一個糊塗的人。不利於一個人總結人生經驗,提高自己的識人、識物、識人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