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淨明道對儒家倫理的吸收改造及其意義(1 / 3)

淨明道是宋元時期在江西南昌西山興起的道教流派,其適應封建社會的政治需要,大量吸納儒家的倫理道德,主張“以忠孝為本,敬天崇道、濟生度死為事”,將儒家的忠孝道德與道教淨明成仙的心性修煉之學有機結合,形成了社會倫理規範與個體道德心理相結合的理論及操作方法,其吸納儒家倫理道德的方式體現在以下幾方麵:將忠孝道德與長壽、成仙的人生理想相聯係,將心性道德修養與祈福去禍願望相結合,將忠孝道德與煉形、救度法術相融會,有利於激發主體內在的道德需要,激發起被壓抑的主體精神和責任感,促進實施道德修養的自覺性。本文擬就這些問題作一探討。

一、對儒家忠孝道德之內涵的擴展

家國同構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結構的重要特征,家是國的縮影和基礎,國是家的放大,忠孝道德成為維係封建等級社會穩定有序的基本倫理原則,忠孝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倫理文化中的主旋律。忠孝道德是儒家倡導的主要道德規範,自漢武帝開始,儒家以能夠“維持三綱五常之道”而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獲得獨尊的地位,至此,以孔孟為代表的生活化的儒學亦逐步演化為帝皇專製化的儒學,忠孝道德被政治化、形上化、絕對化,對君父的順從也即對上天的尊奉:“天子受命於天,諸侯受命於天子,子受命於父,臣受命於君,妻受命於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不奉順於天者,其罪如此。”“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孝這一人倫道德上升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成為一種不得不服從的至高無上的絕對命令。

宋明理學家更是將忠孝道德上升為具有本體意義的天理:“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皆天理也。”以忠孝道德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是不得不踐履的絕對命令“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於天地間。”“孝悌者,天之所以命我而不能不然之事也。”忠孝道德被抬到了無以複加的至高地位。

為適應封建社會的政治需要,道教吸收儒家倫理道德,亦將忠孝之德提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太平經》中說:“天下之事,孝為上第一”,並將“孝”拓展為對君主和王朝的“忠”——“不但自孝於家,並及內外。為吏皆孝於君,益其忠誠,常在高職,孝於朝廷”。《靈寶天尊說洪恩靈濟真君妙經》教導信眾:“忠孝仁義,永為身寶。”將忠孝奉為立身根本,認為能夠做到忠信慈惠,孝敬和順,“則與道同”。《葛仙翁太極衝玄至道心傳》告誡:“仙學道之士,忠孝為本,利濟為先。”淨明道繼承了上述思想,將忠孝道德視為學道之本和得道成仙的要途。《淨明四規·明鑒經》指出:“上士學道,忠孝以立本也,本立而道日生矣。”《淨明大道說》強調:“要不在參禪問道、入山煉形,貴在乎忠孝立本,方寸淨明,四美俱備,神漸通靈,不用修煉,自然道成。”

淨明道雖然吸收了儒家忠君孝親、扶植綱常的思想,但並非如有的學者所說,隻是簡單地照搬儒家思想,並將其變成宗教信仰和宗教行為而已,而是在思想內涵方麵進行了擴充和改選。淨明道所倡導的“忠孝”乃是一種與內丹修煉有密切關係的宗教實踐,與金丹派南宗有著相承的關係,是服務於道教“得道成仙”之終極目標的。淨明道徒講求自我修煉和解脫,擅長符籙法術,融攝儒佛而又以道為主:“於三教之旨了然解悟,而以老氏為宗”。

在此,我們進一步聯係金丹道南宗的思想,將淨明道與儒家的倫理道德做些比較,以探究淨明道對儒家倫理道德的擴充和改造。

淨明道與儒家的相異之處首先體現在忠孝道德的具體內涵方麵。在儒家這裏,“忠”最初雖然是作為社會人際交往準則而提出來的(如孔門弟子曾子就強調“為人謀不忠乎”)。在封建專製製度的社會背景下,帝王專製化的儒學成為儒學發展的主要向度,封建統治者將“忠”發展為臣民對君主所必須遵奉的片麵倫理原則。而淨明道則重新還原和擴充了“忠”的原初含義,並將老子去偽詐、守真樸的思想融入其內,強調忠於自己的良心:“心君為萬神之主宰,一念欺心,即不忠也”;“一物不欺”乃是“大忠”。“孝”在儒家那裏本來隻限於對父母的遵從和敬愛,是以血緣親疏為基礎的、有差等的倫理原則,而淨明道則將儒家這種“有差等”的愛改造為“大孝者,一體皆愛”的無差等的道德關懷。

淨明道對儒家倫理道德要求的擴展更反映在人生終極目標和道德理想境界方麵。淨明道的人生終極目標仍然是道教的得道成仙:“心地上頓悟本淨元明,性天中力行真忠至孝”,做到“行己無虧,用心切到,功圓果滿,德貴道尊”,甚至成為許遜那樣“萬年不朽”的神仙。故忠孝道德隻是步入仙道的“立本”之功,是達到“淨明”境界的必由之路,忠孝淨明“四美俱備”,才能接近終極人生目標——“神漸通靈”。

因此,淨明道的人生最高理想就不僅限於儒家所標舉的做一個踐履忠孝道德的忠臣孝子,而是更進一步深入到對於個體內在精神心理狀態的追求。他們認為,作為萬物中“最貴”的人,除了踐履忠孝道德之外,還應該努力達到極淨極明的精神心理境界:“萬物之中,惟人最貴,不忠不孝,不如豺狼螻蟻乎?不能淨明者,不如蜣蜋飲露乎?”而所謂淨明,既是一種“心定神慧”的心理穩定寧靜狀態:“心定神慧,是為淨明”,又是一種“無幽不燭,纖塵不汙”的心理純潔明淨狀態,還是一種“正心誠意”、“不染不觸”的道德修養功夫。

淨明道對於心性淨明精神境界的追求與金丹道南宗一脈相承。張伯端的四傳弟子白玉蟾就用“虛靜靈明、衝和溫粹”來概括“心”的特點,強調煉就“無心之心”,認為達到空靈虛靜、澄澈清明的狀態,這才是進入了修煉的最高境界:“無心之心無有形,無中養就嬰兒靈。學仙學到嬰兒處,月在寒潭靜處明。”

淨明道所尊奉的“淨明”,也與白玉蟾乃至其他道教學者所說的“道”在內涵上有很多相同之處,幾乎就是“道”的別名。它不僅是修煉者所要達到的人生最高目標,是個體道德和心理的理想境界,又是貫穿於天地人的“無形大道”:“淨明者,無形大道,先天之宗本也。在上為無上清虛,在天為中黃八極,在人為丹元絳宮。此三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明此理者,淨明也。清則淨,虛而明,無上清虛之境,謂之淨明。”這種清虛明澈的精神境界、無形無象、先天地而存在、貫通和支配著天人的萬物之本,不正是道教所尊奉的“道”嗎?

而在白玉蟾這裏,“道”同樣是不受任何事物的鉗製、不為任何事物所化的永恒本體:“此道之在天下,不容以物物,不容以化化。”“道”是生命的根源,又是個體生命與天地自然相接的基礎,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動力:“人之有生,稟大道一元之氣,在母胞胎係,與母同呼吸,及乎降誕之後,剪去臍帶,一點元陽棲於丹田之中,真息出入,通於天門,與天相接。上入泥丸,會於元神;下入丹田,通於元氣。”因此,與道合一是人類長生延年的必由之路:“人能屏去諸念,真息自定,身入無形,與道為一,在世長年。由是觀之,道之在身,豈不尊乎,豈不貴乎!”

淨明道與白玉蟾的三教合一主張也是一致的。融通三教是金丹道南宗等宋代以來諸多道教流派的共同主張,白玉蟾就在心性修煉的層次尋求三教歸一,他說:“天下無二道,聖人無兩心。會萬化而歸一道。”既然天下無二道,儒佛道三家也就殊途同歸,而心性修煉乃是儒佛道三家之學的核心:“煉形以養神,明心以合道,皆一意也。”儒佛道三教皆在心性道德修養這一目標上歸一。

劉玉同樣認為,儒佛道三家“皆是化人歸善,世間皆闕不得”,但如果釋道二教過盛,則會對封建倫理綱常有所傷害,故他假托許遜意旨以儒家實理正學對淨明教法進行改革,力圖“以實理正學”整飭道、佛末流,消除其疏離封建綱常名教之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