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古老的山村,有一對大字不識一個的夫婦。他們雖然勤勞,但由於土地貧瘠,全家人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盡管生活艱辛,但他們對未來充滿著希望。因為,他們有一個聰明的寶貝兒子陳達。達者,興旺發達也。
這對夫妻之所以給兒子起名“達”,原因是:時下的人見麵時,不再是老一套“吃飯沒”,而是“發達沒”。所以,夫妻倆希望兒子日後能夠帶著他們跳出這個窮地方,興旺發達。
陳達沒有辜負父母的希望,小學以全鄉第一名的身份進入鄉裏的重點初中,中考更是以六個A+的優異成績被省城幾個重點高中哄搶。最後,陳達選擇了一家給予他學雜費甚至夥食費全免的學校。三年的高中很快結束,陳達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一所國內外有名的大學。
看著兒子一路的高歌猛進,夫妻倆笑得合不攏嘴,仿佛幸福美滿的生活就在眼前。無論他們走到哪,都會有人向他們豎起大拇指。陳達發奮讀書的事跡,在村裏甚至在鄉裏,都成了佳話,成為學弟學妹們學習的榜樣。
生子當如陳達,陳達一時名聲鼎沸。甚至有人認為陳家的祖墳是一塊風水寶地,把自家的祖墳遷到了陳家祖墳旁。他們希望祖先也跟著沾光,能讓他們這些後輩光宗耀祖。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時成了村裏的流行語。每天黃昏時分,整個山村到處都聽到朗朗的讀書聲,奮發學習蔚然成風。
等到陳達上大學的那一天,全村人像過節一樣,歡天喜地。村民們都湧到陳家,一直把陳達送到村口。
老村長激動地拉著陳達的手,說:“我們村近千年來,沒出過一個人才,高小畢業已經很了不起了。你是我們村第一個大學生,而且是響當當的名牌大學。你是我們的驕傲,孩子,好好努力。”
老村長轉身又對老兩口說:“非常感謝你們,為我們村培養出那麼優秀的人才。”說著說著,竟老淚縱橫。
村民們都認為,陳達不僅是陳家的驕傲,也是古山村的榮耀。從此,村民們出圩入市,都是頭高昂,腰杆筆直,鄰村人無不羨慕。更甚者,嫁入古山村成了每一個女孩心中的夢,就像嫁入豪門那樣興奮。
為了不讓兒子挨饑受凍,夫妻倆每天天沒亮就出門,步行十公裏到鎮上撿垃圾換錢寄給兒子。他們省吃儉用,日子過得非常艱苦,三月不知肉滋味。但是,他們從不言苦。他們一想起兒子,臉上就露出甜甜的笑。兒子是他們的未來!是他們的驕傲!
大學四年很快結束,兒子就要回來了。四年,對老兩口來說,就像是四十年,太漫長了。四年,比他們之前四十年一起吃過的苦不知艱辛了多少倍。眼看苦盡甘來,老兩口笑得比蜜還甜。他們興奮得一夜未睡,天還沒亮,早餐也不吃,匆匆洗涮之後,就雙雙來到村口。
七月似火,熱辣辣的太陽當頭罩。老兩口在馬路邊的一棵小樹下,拉長了脖子盼望兒子歸來,完全不理會熱浪滾滾、沙塵撲麵。村民們見了,無不羨慕他們,說老兩口生了一個爭氣的兒子,他們好福氣啊。
中午時分,陳達終於大包小包的出現在他們麵前。老兩口衝上去,一下子就搶光了陳達的行李,還破天荒地做了他們人生第一件事——打的。而這個所謂的“的”,不過是一輛三輪車而已。坐在車上,老兩口想,今天破費請上一回三輪車,明天就可以像城裏人一樣,坐上四個輪的出租車了。
陳達看著父母興奮的勁兒,默默地跟在後麵,強忍著淚花。
陳達的回來,驚動了整個山村。村民對待陳達,就像迎來了一位渴望已久的貴賓。人們奔走相告,老的幼的,相擁而來,裏三層外三層地把陳家圍了個嚴嚴實實。幼的希望能一睹這位傳說中聰明絕頂的哥哥的風采,老的希望能借此教育下一代。名牌大學畢業,這可是這個一千多人口的古山村曆史以來的第一樁大事。
對於每一個前來慶賀的村民,無論男女老幼,陳達都和他們一一握手,言歡。但轉過身,他暗自神傷。這一天,直至深夜,村民們才陸陸續續地散去。
當老兩口甜滋滋地走進兒子的房間時,發現原先空蕩蕩的房間已經擺滿了大大小小幾十個瓶瓶罐罐,地上還有他們從沒見過的儀器。二十平米的房子,竟沒有一個落腳之處。陳達見了父母,隻喊了一聲“爸媽”,就埋頭做自己的事了。
老兩口很想知道兒子的工作,幾欲開口,但見兒子忙碌得無暇顧及他們,隻好悄悄退了出去,掩好門。
第二天,陳達起了一大早,洗刷過後,掏出一大遝錢,對父母說:“爸媽,這是我大學四年勤工儉學積攥起來的錢,買了電腦,就剩那麼多了。你們到鎮上買一個大冰櫃,順便到電信局給家裏裝上寬帶。餘下的錢補貼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