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紀念中國作家協會成立60周年(1)(1 / 3)

以文學的名義向祖國致敬

--寫在中國作家協會成立60周年

鐵凝

1949年7月23日,是一個應當被我國文學界永遠記住的不平凡的日子: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全國文協,在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關心下,在迎接新中國的曙光中應運而生。六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和全國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共同紀念這個日子。回首曆程,展望前景,倍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六十年,大江東去,波瀾壯闊;六十年,彈指一瞬,歲月如歌。

中國作家協會的六十年,是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的六十年。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我國的文學事業,十分關懷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製訂了體現社會主義文學藝術本質要求、符合文學藝術發展規律的方針政策。黨和政府對中國文學事業和中國作家協會的親切關懷和堅強領導、黨的文藝方針政策,是我國文學事業繁榮興旺、中國作家協會工作發展進步的根本保證。六十年來,中國作家協會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文藝方針政策,組織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學習領會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用正確的思想指導創作。引導廣大作家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和“三貼近”原則。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通過學習,提高了思想道德素養,孕育了博大美好的文學情感和文學精神,加深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愛,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

中國作家協會的六十年,是謳歌和記錄中國現代化偉大建設成就的六十年。作家在現場,文學不缺席,是時代和人民的要求,也是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一直自覺踐行的。新中國六十年的輝煌成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為我們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提供了最真實的顏色、最動人的畫卷。波瀾壯闊的時代大潮、如火如荼的社會生活、詩情畫意的平凡人間,都是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文學源泉和心靈歌謠。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用蘸滿激情的筆記錄時代,謳歌社會,讚美人民,歌唱祖國。他們對中國記憶和中國經驗的書寫與記錄,他們對民族曆史和民族文化的回望與審視,他們對時代特色和時代生活的描摹與記敘,他們對民間幸福和民間訴求的表達與體悟,都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曆史符號與文化財富。我們的作家成為人民的歌手、社會的眼睛,成為時代忠實的記錄者和回望者,創作出一批又一批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俱佳的精品力作,為中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作家協會的六十年,是團結和服務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的六十年。團結和服務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的主要職責,是我們應該做好的本職工作。與作家交朋友、給作家辦實事、為文學作貢獻,是中國作家協會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為作家服務的過程中,中國作家協會努力克服行政化現象,強化群團意識、服務意識,充分尊重作家的藝術勞動和勞動成果,真誠關心作家的學習、創作、工作和生活。在作家深入生活、作品出版、職稱評定、業務培訓、文學交流、作品研討、維護權益、對外交流等方麵,建立起服務的機製,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得到廣大作家的肯定。事實證明,一個樂意為作家服務的人民團體,才能成為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家;一個真心為作家奉獻的群眾組織,才會贏得作家發自內心的掌聲。

中國作家協會的六十年,是改革創新、逐步發展壯大的六十年。中國作家協會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與人民同患難共歡樂、與時代同進步共發展。一個人民團體,隻有不斷改革創新,才會進步、發展、壯大。六十年來,特別是近年來,中國作家協會十分重視新階段新形勢新任務給作協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積極探索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符合文學發展規律、具有人民團體特點的管理體製、運行機製、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支持團體會員進行作家體製的改革創新,總結推廣行業管理、行業自律的成功經驗。在文學評獎、作品扶持、作品譯介、會員發展等方麵進行創新。各項文學評獎的機製和程序越來越完善,扶持重點作品的力度越來越大,對外譯介文學作品的渠道越來越廣,申請入會和批準入會的人數越來越多。中國作家協會已有43個團體會員和8900多名個人會員。尤其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中國作協會員,實現了“滿堂紅”。在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之際,這是一件特別令人高興的喜事。

六十年文學成就,已成為共和國曆史中光輝燦爛的一頁,已成為中國文學界豐富的精神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