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有一天,岱山作協的朋友相聚在一家茶室裏。有文友問我:現在小小說發表量很大,你對質量有何評說?我說:堪憂!文友再問:你認為怎樣的小小說才是精品?我說:如果你不生氣的話,且聽我講。你聽不下去的話,可以去門外抽煙。文友說:先道來聽聽無妨!
我於是講了以下觀點,算是我個人的理解吧。對與錯,請大家評說,我僅代表自己對精品小小說的理解。如果講得有道理,給點掌聲,如果沒道理,請朋友們寬容。
當下,純文學的市場占有額很少,卻敢於指手畫腳,這是為什麼?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是不是可以這麼說,文學精品不是和發行量劃等號的。那麼,又來了一個問題,究竟誰在閱讀文藝作品,這牽涉到讀者群的閱讀興趣問題。答案很明朗,兩個讀者群是不一樣的。電視台每天播放著無數視頻,有人對外國電影津津樂道,有人對娛樂節目青有獨鍾,有人能聽瞳外文廣播,有人隻轉到超女頻道。如果和小小說聯係起來,我的看法是:小小說要進入主流,它必須要出現大批文學層次上的精品,但小小說又有其特點,它還要進入市場。如何解決好精品與市場這對矛盾,是小小說必須麵對的課題。
小小說就是小說,無非字數短一點而已。現在小說界有人瞧不起小小說,我覺得這不怨小小說這個文體,要怨就怨我們自己沒把它寫好,當然,小小說也有不少精品。我覺得很多作者創作理念存在問題,大家一味地在寫,卻不知道如何寫出好作品。自然,我也在努力中,很多理念也不是幾天時間就能樹立起來的。
精品小小說為何大家都說好,我們很多人隻是談閱讀感受,卻不知作品是用一種觀念在創作。觀念是什麼?觀念是一個作家對世界的認知與看法。觀念大與小,與一個作家的修養成正比,也與作品的博大與微小成正比。很多作者急著想寫,急著想發稿,這沒錯,應該鼓勵這種精神。但我們是否先重視一下觀念呢?現實中書:本=上都有我們值得回味的東西,但不能信手拈來就寫,我們得學會掂量分量。值得去寫嗎?這是個需要給自己提問的問題。一個真正的作家,要學會放棄。如果我們手頭上有一百個素材,能有五個左右跳入你的眼中,那已經相當不錯了。小小說車輪滾滾向前,一批又一批擁有深刻思想的作家:正在成長起來。簡單有感而發,追求歐·亨利結尾的寫作早就過時了,曾經熱鬧一時的哲理小小說也快退出曆史舞台。也許你會說,這些作品現在報刊雜誌依然很吃香。我想說的是,發表與精品是兩個概念。發表的不一定是精品,精品的不一定要拿出去發表。精品小小說需要來自靈魂的東西,它的故事要講得有深度有穿透力。沒有大觀念存在,絕對出不了精品。
有了素材,我們得學會拎。小小說創作不能過於模仿生活,作家創作須高於生活,超越生活。生活中感動人的,不一定小說中也能感動人,小說有自己一套表述方式。我們習慣了生活在地球村裏,每時每刻被周圍的各類環境所碾磨。但小說是藝術創造,如果不拎,簡單地複製現實生活,那實在是毫無意義的事。因為,你複製的東西很多人都似曾相識,唯獨拎過的東西是屬於你自己的。小說不講究生活中的常理,現實中合理的,小說裏不一定合理。謝誌強老師曾經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地方著火了,消防隊員把孩子救了出來,然後,消防隊員又把孩子的玩具救了出來。小說和現實是有區別的,現實中要做的是救人,而小說的任務是救玩具。玩具代表著孩子的心靈寄托,在孩子的眼中,你把玩具救出絕對超過你去撲滅大火。這是典型的小說需要承載藝術含量的一個鮮明例子。借這個平台,我也談談自己一篇比較滿意的作品《最珍貴的照片》,作品說的是妻子去監獄探訪丈夫,妻子把女兒的照片遞進去,讓他帶在身邊。沒想到丈夫把照片推了出來,丈夫說:我一個待在監獄夠了。如果是現實中,一張普通的照片肯定帶著。但小說需要違反常理,不能帶。
小小說是所有文體裏麵技術含量最高的,很多人反對小小說技巧,我卻認為寫作技巧很重要。一篇作品創作,你從不同角度敘述,會有不同的效果。你所用的物件所設置的場景所出場的人物,甚至講什麼想什麼由誰來講都關乎作品的完善。之所以覺得技巧不重要,問題可能出在我們過於看重感性上的觸覺。我一直認為一篇精品小小說是用心靈在拷問,而不是讓讀者淚流滿麵來展現。如果你隻想讓讀者感動,你當然可以不用太高的技巧,你隻需把故事講完就行。但如果你要長久地把一種植入靈魂的東西寫出來,你必須靠技巧。技巧的用途是它能讓作家的意圖在大觀念的牽引下,迂回合理地進入讀者的血液裏。我們看到的精品小小說無不如此,舉個熟悉的例子:許行的《立正》,作家用大觀念首先確立了作品的高度,然後按時間的跨越把情節推向極致。這個時間跨越就是技巧,沒有這個技巧,我不敢想象這篇作品還能不能成為不朽之作。否定技巧是沒道理的,打個比方:我們為何不喜歡坐釘子椅,而喜歡坐沙發?為何一個茶杯做得好壞價錢不一樣?那是科學技術進步後人們感覺出現的不同反應。小小說同樣如此,好的技巧能使一篇作品增光添彩,產生全新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