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頭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模樣,原先空曠的野地早已不見蹤影,鎮文明辦的林主任對筆者說,從1996年至今,他們投資4000萬元已經建成了東城的文化廣場、西城的文化廣場和南城廣場,不僅如此,他們還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影劇院、投資2000萬元建成了覆蓋全鎮的閉路電視網絡,投資1500萬元,建成文化活動中心大樓,投資5000萬元建成占地5萬平方米的禦景鄉村俱樂部。目前。該鎮基本上完成了一區一廣場以廣場文化為龍頭的構想,文化設施已基本配套齊全,初具規模。
鎮委書記楊東如深得廣場文化個中三昧。他認為廣場具有多重意義,他不僅是富了口袋富腦袋的好載體,還具有人民性、教育性、經靜眭、娛樂性、開放性等綜合作用。它既是沒有門窗的課堂,也是不收門票的娛樂場。但是,廣場的另一麵也應該引起警醒,那就是它同時還具有平麵性、瞬問性、碎片性、複製性和不好管理性。倘若管理疏漏,當前大眾文化所有的負麵效應就接踵而來,平庸、浮躁、鋪張、奢華還有黑、黃、灰、白文化就會聞風而至。因此,樟木頭鎮的文化工作確立了麵向群眾、陶冶群眾、教育群眾、提高群眾、鼓舞群眾的指導思想,全麵啟動廣場文化。樟木頭鎮東城文化廣場自1998年春節投入使用以來,共舉辦了130多場(次)文化活動,如舞麒麟、醒獅、武術表演、化裝舞會、風箏、風車藝術、藝術花卉展覽、煙花彙演、知識競賽、群眾聯歡晚會、軍歡、專業文藝演出、電影周、一元錢看電影、卡拉OK擂台賽等等,部分活動還進行了電視現場直播,營造出了廣場文化特有的公共性、綜合性、包容性、休閑性、參與性和親和性,被當地群眾和打工者稱為平民夜總會和打工者的樂園。出現了離開麻將台,走向廣場去;步出四方城,接近大自然的喜人景象,文化廣場活動成了大家長期的興奮點。樟木頭鎮從過去全鎮一年搞一台文藝晚會都困難,到如今連敬老院和幼兒園都能搞專場文藝晚會。許多本來是觀眾,去了幾次以後,或集體組織,或個人登台,也成為演員。鎮種養能手官倉村村民劉慧惠,去了幾次文化廣場後,就組織姐妹們編排了《豐收樂》等文藝節目到廣場演出,敬老院工作人員利用工作之餘,白編自演了一批尊老愛幼的節目,不僅給老人增添了快樂,同時還把節目推向文化廣場。
1999年,樟木頭鎮對街心公園進行改造,建成西城文化廣場。該廣場位於鎮最中心的繁華地段,是展示樟木頭形象的最佳窗口。去年5月,樟木頭鎮文化站嚐試開辦群眾誼舞,文化站的同誌邊教邊跳,示範帶頭,堅持不懈,吸引了許多群眾參與,很快形成聲勢。有時即使天下小雨,群眾也不願離去。鎮領導經常抽空到西城文化廣場參與舞會,聽取群眾意見,了解群眾對開展廣場文化活動有哪些新的想法和要求。如今,西城文化廣場上的交誼舞已是樟木頭鎮一道亮麗的彩虹。根據群眾意願,它們又在南城廣場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再次受到廣大群眾熱烈歡迎。
舞麒麟是客家人傳統的喜慶方式之一,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民間藝術瀕1臨失傳。近兩年來,該鎮組織力量,對麒麟舞進行了挖掘、整理和改革,並破天荒地讓麒麟登上高樁表演,成為廣場上演的拿手節目。目前,全鎮共有14支麒麟隊,4支醒獅隊,吸引了一大批群眾熱情參加。
樟木頭人對文化廣場讚不絕口,他們說:早上運動在南城,晚上跳舞在西城,觀賞演出在東城,天天有活動,晚晚有電影,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比賽,年年有進步。廣場文化為樟木頭增創了發展新優勢,為該鎮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凡是毗鄰東、西、南城文化廣場的商鋪、土地都大幅度升值,引起客戶爭相購買。樟木頭台商聯誼會會長、台資偉太鞋業公司董事長餘誌超先生常帶領家人和組織員工到文化廣場娛樂休閑。他說,廣場文化解除了企業文化活動不易開展,員工精神生活單調的困擾,非常感謝地方黨委、政府。香港先威塑膠廠的打工者說,過去一下班就空虛無聊,不知業餘時間如何打發,如今,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化給了我們一個好去處。近兩年春節,許多打工者都願意留在樟木頭,其中豐富的廣場文化生活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同樣,廣場文化吸引了眾多的樟木頭買樓的業主和企業的老板,每逢周末和節假日,數萬港人蜂擁而至。他們說,香港地少人多,活動空間小,文化娛樂休閑消費很高。而樟木頭的廣場文化,內容豐富,不收分文,氣氛熱烈親切,令人流連忘返。今年春節,就有十多萬香港人和外地民工在樟木頭過年,從大年除夕到正月十五,我們在幾大文化廣場持續地組織開展各種大型文藝活動30多場,使他們度過了一個歡樂祥和的新春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