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手記(23)
當河南中部的漯河人正纏綿在小手牽大手的動人情節裏品味成功時,東北的鋼城鞍山和大連市則先後編出了五心教育教材和精神文明新歌謠,春雨般浸潤著廣袤的黑土地。
鞍山市的五心教育就是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留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這五心實際上就是一個人的成長教材。從體例和內容來看,很像舊時的《三字經》、《千字文》一類的普及讀本,讀起來念誦擊節、朗朗上口。鞍山市委宣傳部編寫了五心教育教材,把五心編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先有詩歌引出,然後編有教育方案及教育規範,再有教育講座和與五心有關的故事。比如關心獻給他人部分中,便有歌謠引出:
扶老攜幼,情滿街巷。
兄弟姐妹,手足情長。孕婦兒童,乘車禮讓。盲聾病殘,愛心獻上。同學之間,友愛獻上。做人莫忘,尊師敬長。誠心待人,言莫虛謊。鄰裏相處,和睦謙讓。他人有難,盡力相幫。助人為樂,品德高尚。接著,圍繞該題,便有中外名言輔之——
(1)為人民服務——毛澤東
(2)仁者愛人——孔子
(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4)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墨子
(5)隻為家庭活著,這是禽獸的私心;隻為一個人活著,這是卑鄙;隻為自己活著,這是恥辱——奧斯特洛夫斯基
最後,再配有文字生動的講座,使其既平白樸實,又十分好記,頗受鞍山市民歡迎。而大連則由兩位老教育家冷冉、賈聚林先後撰寫了《中華傳統美德讚辭——新三字經》和《中國國識集粹新四字鑒》,並由遼寧人民出版社正式發行。由於這兩首新歌謠在大連唱響,使美麗的大連更加美麗。
《新三字經》是一部對市民和學生進行傳統教育的歌謠,歌謠裏寫道:我中華,古文明,倫理學,稱孔聖。誌於道,天下公,由、康,至大同。據於德,重品行,孝為本,義為正。依於仁,博愛眾,遊於藝。約以禮,節以樂,此六者,道之經。日溫良,敏信誠,日莊重,恭儉敬。日廉恥,勇諒恒,皆良性,德之用。三千年,世事遷,用於今,當甄選……
《新三字經》闡述了勤、儉、智、恒、奮、群、重七種心理素質和古代儒家提倡的仁、義、孝、敬、公、廉、忠、誠八種道德素質,但每種素質又重賦新意。古今對照,相互參比,使人感到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的傳統美德血脈從古代汩汩流淌至今,在當代彙湧成潮,給人以深刻的感染力和真正的感動。
《新四字鑒》則側重對市民和學生進行愛國意識、公識的培養。在愛國意識中,講到了國榮、國恥、國魂,使愛國主義變得觸手可摸,就像我們手臂上的血管般清晰可辨,血乳相親,比如:祖國育我,如籽瓤瓜。人無祖國,如嬰無娘。縱有富鄰,非我家邦。少小立誌,為國爭光……在涉及公識時作者寫道:社會生活,端賴合作。相容相依,乃有公德。公德之義,行為準則。公德之用,利眾自節。眾人相處,與人方便,助人為樂,雷鋒之言。律己以嚴,諒人則寬,知恥明禮,輿論為鑒。莫慢小善,為之則喜,勿輕小惡,積之成習……每當居民區有人吟誦,不一會兒就會有成片應和之聲。人們喜愛這種具有中國神韻的歌謠,他們牢記於心,即使日後漂洋過海遠走他鄉,午夜時分,總有這些珠璣般的文字叩響海外遊子的夢境。
在大連,新歌謠進入中小學校是一大景觀。一片片白樺林般的學生們放聲吟哦:我有祖國,其名中華。十三億人,五千文化。民族眾多,親如一家。炎黃之後,雄立東亞……便有白鴿環飛,便有雲彩縷縷,便有陽光燦燦,便有熱淚盈盈……
大連既有專家編寫,又有群眾編寫。大連市西崗區香爐礁街道編寫的《居民文明五字歌》這樣寫道:一要熱愛黨,牢記黨恩情,香爐礁棚廈,黨給變樓群;二要講學習,知識興乾坤,經常學理論,不會亂方寸;三要講賢德,愛幼敬老人,中華好傳統,千萬不能扔……全文共270句,分十個方麵,從國家大政方針講到移風易俗.從教育子女講到鄰裏相助,上口人心,越來越多的居民以支明五字歌自省。在香爐礁街道一家音像店裏,文明五字歌被店老板貼在牆上,她說:五字歌就像淨化劑,我要先從門前雪掃起,堅決抵製不健康的東西,把拒之。隻要大家都按五字歌上的要求去做,文明新風就會吹遍大連的千家萬戶。
這裏是四川省綿陽市。
若幹年前,綿陽還是一個灰頭土臉的土城。筆者在十多年前路過這裏時,這裏還是由無數火柴盒般的小樓堆砌而成的小縣城,當時的失望和沮喪將頭腦中關於它的美好遐想一下子衝擊得一幹二淨。麵對著富樂山,筆者不禁疑問:這裏難道就是當年劉皇叔喟歎連連的涪城嗎?
三國時,這裏曾經名揚天下。據說割據益州的劉璋曾揖迎劉備人蜀相助。劉備對蜀地覬覦日久,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提出過以益州為根據地,進而逐鹿中原光複漢室的戰略構想。於是劉備欣然率兩萬精兵來涪城與劉璋會麵。在初人涪城的日子裏,一天,二劉攜手登上城外的東山之巔,見涪江如練繞城而過,碧綠的田疇連接雲空,劉備不禁脫口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