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兩個文明建設組織化、法製化,就是長春市獨有的心得。
正是有了這個創舉,長春市的麵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了很大的改觀。
長春市崇智商城周圍的違法建築多如牛毛,這裏垃圾成堆,汙水遍地,汙染環境,堵塞交通。從1992年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開始,市裏就著手對這裏進行整頓,拆了建,建了拆,已經折騰了4個來回。每次清理整頓,效果不好不說,每次都會帶來瘋狂的反彈,違章建築成倍的增加。有人說這是城市的皮膚病,不是牛皮癬就是神經陛皮炎,你上藥,它好一點,你停了藥,它就給你眼罩。這一次,由於動員深入,市民們看政府下了這樣大的決心,並且在組織上法律上給兩委會以輔佐,於是在心裏就拍起了巴掌,那些違章戶們也知道政府這次是動了真格,像以往那種死灰複燃的念頭兀自就打消了。
僅半天工夫,崇智商場周圍的違章建築就全部拆除完畢。半天效率超過了4年。
長春市的人民大街舉世聞名。
人民大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當時叫長春大街。那時大街不足1公裏,你站在街的這一端,幾乎能看見另一端來人的補丁衣服。後來,日本人稱它中央通。長春淪陷後,更名為大同大街,並延長到今衛星廣場一帶。一些偽滿洲國的官僚機構,比如偽民生部就設在這條街上。國民黨統治時期,改名為中正大街。長春解放後,命名為斯大林大街,1997年5月1日更名為人民大街。
長春的交通建設應該說比別的城市動手都早。從清代開始,到淪陷時期已初具規模。長春定為新京之後,市區占地擴大約為原麵積的3倍左右,形成了以人民大街、解放大路、自由大路等為主要幹道的道路網。由於日本人妄圖長期霸占我國東北,因此他們並沒有臨時思想,對興修交通還是頗下功夫的。道路寬度在38米60米之間,有很寬的綠化帶,路麵都用瀝青及混凝土等材料。主要街道上照明、電訊線路都采用地下線,主要架空線路則設在互相平行的次要道路上,有軌電車也不設在主要幹道上。市際公路也不穿越城區而在外圍繞越。道路係統中還設置了幾個很大的環形廣場。客觀地講,日本人對長春的城市規劃是下了功夫的,也是煞費苦心的。
解放後,長春市的主要幹道兩側建築越來越多,草坪越來越小,綠樹越來越少,給人休閑和觀賞的空間一點點喪失,道路失去了它的魅力,尤其是人民大街,它曾經是長春市人民的驕傲,就像哈爾濱市的中央大街、北京市的王府井大街、沈陽的太原街、武漢的漢正街那樣是城市的品牌大街,但它的美麗正在一點點喪失。改造人民大街刻不容緩。
如何改造?是修修補補,還是下決心大動幹戈一次了斷?
市領導們考察大連時得知,為了建一個廣場,大連市寧可花幾億元把一個年盈利幾百萬元的啤酒廠遷走;為了讓海灘美麗,大連不惜工本從北戴河運來雪白的細沙;為了讓樹草蔥蘢,大連從黑龍江拉來街路綠化用土。李述副市長說,與大連比,我們的決心和氣魄沒有人家高,我們的目光沒有人家遠。但我們一定要知恥後勇,發狠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