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此次大樹進城工程由林大等單位負責保活,但指揮部及全體施工人員都做到了人人心中裝有成活率,不敢有絲毫馬虎。專家們提出了20多項保大樹成活的措施,這是保大樹成活的錦囊妙計。我們要求林大施工隊伍認真落實提出的保活技術要求,逐項排出管護計劃,同時加強現場技術力量和設備投入,認真指導民工施工,製止杜絕無序織、野蠻操作的行為。指揮部還成立了督察小組,實行全天候、全過程跟蹤監督,力保大樹成活率。筆者曾在張主任的引導下,到建築藝術廣場、動力廣場、紅旗大街等地段巡看了哈爾濱大樹進城工程的部分成果。從4月18日至5月2日,第一批大樹進城工程已經完成。在全市6個地段,已經栽植了雲杉、樟子鬆、五角楓、白樺等8個品種的喬木2727棵,路旁栽植丁香、錦帶、黃刺梅等5個品種灌木3456墩,珍貴柴樹30株。補種與此相匹配的環境草坪1萬平方米。
時間已過近兩個月,這些樹木大部分已經成活。
不久的將來,哈爾濱就會被無邊的綠色所覆蓋……
哈爾濱變了。僅僅一年,哈爾濱就複蘇過來,開始顯露它那姣好的容顏了。
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叫冬春的哈爾濱人在一家雜誌撰文,談她故地重遊的感覺。文章的題目是《感受城市腳步》——
每個人都無法割舍對故土的眷戀和思念。那裏記載著童年率真的快樂和成長的足跡。哈爾濱是我的出生地,我熱愛那裏的一切,四季分明的氣候,歐式風格的建築,長長的江堤,還有豁達樂觀的人們。哈爾濱是座美麗的北方城市。媽媽常常感觸頗深地說:你是和這座城市一起長大的。看著城市的變化就如同看到了你長大一樣。這也難怪,媽媽支邊支到哈爾濱已40年了,在媽媽眼裏這些年來哈爾濱的變化真是太大了。雖然我的感受不如長輩那樣真切,但我知道,的確是變了。我們生活和學習的南崗區沙漫屯據說昔日就是荒村野甸,如今已成為整潔美麗的高等學府和科研單位集中的文化區;小學時由家到學校那條長長的一下雨就泥濘難走的土路已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路邊那片破舊的平房也被高樓大廈所代替。樓邊那低矮的小食雜店也裝修得富麗堂皇,連我們的學校也穿上了新裝,修了操場,蓋了實驗樓,還裝備了計算機機房和電化教室。
我們在成長中默默地感受著城市的變化,城市的變化也正如我們所感受的那樣,日新月異。假期騎著自行車出去玩總會驚詫於某處突起的漂亮的建築物,或是舊物換新顏,仿佛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在市中心矗立起了一座座商業大廈,地下新建起了全國數一數二的國際商業城。那一座座新修的線條簡潔流暢的現代化高層建築,給哈爾濱獨具特色的歐式建築風格增添了時代色彩。
哈爾濱人愛美,愛穿著真是不假。嚴冬的北方再也看不見以前被稱作棉猴的厚重的大棉衣,取而代之的是皮毛大衣、羽絨服、呢大衣,各色各樣,漂亮的姑娘、小夥神采飛揚,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
成長中的我們看到城市的飛速變化,看到辛勤勞作的爸爸媽媽,他們快樂地忙碌著,帶著久經風霜的回憶,帶著希望。我們無法理解其中更深刻的道理,直到有一天從課堂上、從書本上知道了關於,關於改革開放,我們的思想才漸漸頓悟,才漸漸體會到國家的興盛和我們的責任。1991年我上大學,從此離開了哈爾濱。今年當我再次回到哈爾濱時,日漸成熟的我有了更新的感受。是的,馬路又寬了,又多了。橫跨城市的立交橋,無數高高矗立的建築物,連那些歐式風格的古老城區也都煥發著青春的光彩。繁華的農貿市場、人頭攢動的地下國貿商城,還有隨處可見的歐洲人。人們依舊樂觀,以飽滿的熱情不畏嚴寒地忙碌,生活好了,心情舒暢了。然而,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意義,人們所擁有的真正是一種催人上進的樂觀的堅忍不拔的精神。是的,也正是改革開放使人民看到了希望,使人民同心協力,勇往直前,衝破了幾經磨難的歲月,衝破饑餓貧窮落後,衝向未來與光明。
1998年的鬆花江特大洪水災害我們戰勝了,以後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能戰勝,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我們將依然屹立於東方。離家幾年,在感受其他城市變化的同時,經常會想起哈爾濱,想起我的家,想起我們的成長。是的,我們的城市在成長,我們的祖國在進步,它仿佛沉睡醒來的雄獅,煥發著活力和生機,無論在哪都能感受到這巨大的生命力……
這是一篇由衷讚美家鄉的激情文章,也是對城市建設者的深情禮讚。願中國所有的城市建設者都能聽到這深情的祈福:
我們的城市在成長!我們的祖國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