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中國古典詩歌的演變過程看詞體的形成(1)(1 / 2)

王國維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如果說唐詩給人以壯美的感覺,唐宋詞則給人以秀美的印象,她以千姿百態的風格和蘊藉輕靈的神韻,展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給人以幽微深隱的美感。本書基於古典詩、詞、曲的比較研究,通過經典作品的閱讀、欣賞與文化闡釋,深入探尋唐宋詞人的創作心態,品味優秀詞作所包含的豐富意蘊、審美情趣、藝術手法,以及詞壇上出現的不同於詩、文領域的奇特現象,使讀者能較為係統地了解和認識唐宋詞產生的曆史背景、表現的內容、審美的特質和外在的形式、語言的風格,並在掌握古典詩詞知識、接受文學滋養和文化熏陶的同時,以其精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借鑒,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閱讀水平和文化修養,從而熱愛中國古典詩歌,繼而熱愛自己的祖國。

本書共十章,另附相關研究論文兩篇。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如果從《詩經》開始,經過先秦的騷體,到唐詩,到宋詞,到元曲,等等,在形式和內容以及風格追求上,都在不斷地變革與發展。

一、古典詩歌的分類及別稱

從廣義上說,詩、詞、曲都是詩歌,均屬於韻文的範疇,但是,它們又各有自己的體性,因而在我國韻文領域中成為鼎足而三的重要文體。所謂“唐詩”、“宋詞”、“元曲”,正是它們各自所達到的最高峰。為了說明詩、詞、曲的特性,我們先簡要介紹一下它們的類別和異名,然後再進行比較研究。

(一)詩

1、古體詩

古體詩,又叫古詩(指唐代以前就有的樣式),是和近體詩即格律詩(唐代正式完善和發展的)相對而言的。在近體詩出現以前,我國古人所寫的詩歌都是古體詩;近體詩出現以後,仍然有許多詩人寫作古體詩。古體詩是一種不拘平仄但講究押韻的半自由體詩,是介於格律體詩和自由體詩之間的一種特殊詩體。它大致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1)四言——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為主的詩體,多見於《詩經》和西漢作品。東漢以後勢漸衰微,但仍有佳作出現,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龜雖壽》便是一例,其中“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2)騷體——又稱楚辭體,起源於戰國時的楚國,由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而得名。它形式較自由,句數多少不定,句子字數不等,用韻也不那麼嚴格,多在句中或句尾加語助詞“兮”、“些”或“隻”這一類字。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梁鴻的《五噫歌》等均屬騷體。騷體詩從戰國後期到西漢,流行了好幾百年。

(3)樂府——又分古樂府和新樂府。樂府本是古代音樂官署。其名稱始於秦,秦及西漢惠帝時均設有“樂府令”。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掌管朝會宴饗、道路遊行時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可見最初的樂府,隻是指音樂機構。但魏晉六朝卻將所唱的詩(漢人原叫“歌詩”)也叫樂府,於是樂府便由機構的名稱一變而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後世將漢魏六朝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模擬這種體裁而寫的古體詩(有的標明樂府舊題,有的則不然)統稱樂府。像《陌上桑》,《木蘭辭》,李白的《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杜甫的《麗人行》、《兵車行》,高適的《燕歌行》,等等,均為樂府詩。

到中唐,白居易等人把不用樂府舊題、即事名篇(即杜甫提出的“因事立題”)而創作的詩歌稱為“新樂府”。白居易寫有《新樂府》五十首,其中的《賣炭翁》、《上陽白發人》等都是久傳不衰的名篇。

(4)古風——又分五言和七言兩種(包括雜言),字數、平仄和押韻都比較自由。五言約產生於漢代,如《古詩十九首》。從東漢、三國、西晉、南北朝直到隋朝,一共六百多年的時間裏,文人基本上都創作五言詩,詩壇上五言詩占統治地位。唐及其以後的古風也以五言居多,如李白作有《古風》五十九首,杜甫的“三吏”、“三別”等。七言古詩比五言古詩出現要晚一些。最早的是曹丕的《燕歌行》,後來的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等。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係雜言,亦歸入七古。

另外,還有一些形式很像五、七言律詩或五、七言絕句,但押韻和平仄不合格律的亦稱為古體詩,如杜甫的《前出塞九首》就屬五古。

2、近體詩

近體詩,又叫今體詩,是唐代及其以後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與古體詩相對而言。

(1)絕句——分五言和七言兩種。每首四句。五言每句五個字,每首二十字,如王之渙《登鸛雀樓》。七言每句七個字,每首二十八字,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