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落潮的時候,船長K.Z.、大副理查德·山敦將率領‘前進’號從新王子碼頭出發,駛向陌生的海域。”
這就是人們在1860年4月5日的“利物浦先驅報”上讀到的內容。
對於英國最繁忙的商業港口來說,一艘船離港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誰會在各種噸位、各個國家的輪船當中注意到兩裏的浮動船塢容納這麼多船有困難?
然而,4月6日一早,一大群人聚集在新王子碼頭上,城裏海員行會裏數不清的人看起來像在這裏碰頭。附近的工人放下他們手中的活計,批發商離開了他們陰暗的櫃台,商人們離開了他們冷冷清清的商店。沿著船塢外牆排列的五顏六色的公共馬車每分鍾都運來一些好奇的乘客;整個城市看起來隻在忙活一件事:觀看“前進”號的起航。
“前進”號是一艘170噸位的船,裝備了一個螺旋槳和一個120馬力的蒸汽機。人們很容易將它同港口的其他船隻混淆起來。但是,盡管它在公眾的眼裏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之處,行家們還是在它身上注意到了一個水手不會弄錯的某些特別之處。
而且,在離此不遠的“諾蒂呂斯”號上,一群水手正對“前進”號的航向議論紛紛。
“哪個桅杆是怎麼回事?”一個人說,“畢竟,蒸汽船上弄那麼大的船帆可不合常情。”
——“應該,”一個長著寬大的紅臉膛的下士回答,“應該讓這艘船更多地依靠桅杆而不是機器,如果它的上帆是如此裝置的,無疑是因為下帆常常需要遮蔽起來。因此,我毫不懷疑,‘前進’號是駛向南極或北極的海域,那裏的冰山阻擋風雨,非得要一艘高大堅固的船才行。”
——“您說的可能有道理,科恩希爾先生,”第三個水手接著說。“您看到垂直跌入海中的船的艏柱了嗎?”
——“再者,”科恩希爾先生說,“艏柱上麵澆鑄了磨尖的鋼刀,像一把剃須刀,能將一艘有三層甲板、三排炮眼的古代戰船削成兩半,假如全速前進的‘前進’號接舷襲擊它的話。”
——“當然,”梅爾西的一個領航員回答,“因為這條船有螺旋槳,時速足以達到30海裏。它試航的時候,看它披波斬浪真夠壯觀的。相信我吧,這是一條性能良好的航船。”
——“有了帆,就再不怕出毛病了,”科恩希爾接著說。“它一帆風順,用手操作就夠了。你們看吧,這條船會到極地海洋探險,不然的話,我就改名換姓!對了,還有一點!你們注意到舵首經過的那個大舵杆孔了嗎?”
——“一點沒錯,”科恩希爾先生的對話者們回答,“可這又能說明什麼?”
——“這說明,我的孩子們,”他帶著一種輕蔑的表情心滿意足說道,“你們既不懂得觀察,也不懂得思考;這說明人們要在舵首處留些間隙,這樣就能轉動自如。可是,難道你們不知道在冰山之間,常常要進行這種操作嗎?”
——“完全有理。”“諾蒂呂斯”號的船員們說。
——“另外,”其中一個說,“這條船裝載的貨物證實了科恩希爾先生的觀點。我是從克裏夫東那兒聽說的,他勇敢地上了那條船。‘前進’號裝了夠吃五六年的食物,相應地,還有煤。煤和食物,是它的全部貨物,還有少量的羊皮和海豹皮衣服。”
——“好啦,”科恩希爾先生說,“沒什麼可懷疑的啦,但是,朋友,既然你認識克裏夫東,克裏夫東一點都沒說他要到哪兒去?”
——“他什麼也沒說;他不知道;全體船員都是一樣。他去哪兒?他到了以後才能知道。”
——“而且,”一個持懷疑態度的人說,“我看哪,他們是到魔鬼那裏去了。”
——“可是工錢多高啊,”克裏夫東的朋友接著說,神色激動,“工錢才高呢!比往常的工錢高五倍!唉!沒這個,理查德·山敦到哪兒找人幹這種事!一隻奇形怪狀的船,不知駛向何方,像是一去不複返的樣子!要是我,我可不去做這種事。”
——“做不做,朋友,”科恩希爾先生反駁道,“你不可能加入‘前進’號。”
——“為什麼?”
——“因為你不符合條件。我聽說結了婚的人是不予以考慮的。但是,你屬於大範圍之內。因此,你沒必要不屑一顧,這對你來說,可真是個了不起的力氣活兒。”
這個水手被這麼教訓了一番,跟他的同伴一起笑了,說明科恩希爾先生的玩笑恰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