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第一名的是路易·克洛迪榮和羅傑·欣斯達爾。”朱利安·阿德校長聲音洪亮地宣布道。
校長話音一落,場上響起了歡迎考試獲得並列第一名的兩位優勝者的喊聲和掌聲。
場上平靜下來以後,校長站在安的列斯中學大操場中央的講台上,名單舉到眼前,繼續宣布。
“第二名阿克塞爾·威克本。”
“第三名艾伯塔斯·勒文。”
又是一陣般的掌聲,盡管沒有前次熱烈,但卻來自一群熱情的聽眾。
阿德先生繼續宣布。
“第四名約翰·霍華德。”
“第五名馬格努·安德斯。”
“第六名尼爾斯·阿爾伯。”
“第七名休伯·佩金斯。”
校長宣布速度加快,場上群情激奮,掌聲經久不息。
此次特殊選拔考試應有九名獲勝者,還有一名沒有宣布。
這一名的姓名這時由校長向大家作了宣布:“第八名托尼·雷諾。”
托尼·雷諾雖然排名最後,但大家仍然對他抱以熱烈的掌聲。托尼·雷諾是個好同學,既樂於助人,又聰明伶俐,在安的列斯中學的寄宿生中沒有對手,盡是朋友。
每個優勝者聽到叫自己的名字後,先後上了講台,接受阿德先生的握手祝賀,然後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和沒有他們幸運,但由衷祝賀他們的同學呆在一起。
大家肯定注意到了這九名優勝者姓名的多樣性。這說明他們的國籍各不相同。單憑這種多樣性就說明,朱利安·阿德先生領導下的倫敦牛津街314號安的列斯中學有著很高的聲望和知名度。
十五年來,這所中學一直接納大小安的列斯群島——現在叫安地利群島——居民的子弟就讀。學生由安的列斯群島千裏迢迢來到英國或開始,或繼續或完成學業。他們一般在英國要一直呆到二十一歲,接受很實際,又很全麵的文學、科學、工業、貿易教育。安的列斯中學現有六十幾名寄宿生。他們的學阿費相當高昂。畢業以後,無論呆在歐洲,無論返回安的列斯群島——如果他們的家庭沒有離開西印度群島這塊土地的話——他們都能勝任各種各樣的工作。
在上課期間,經常可以見到數目相等的西班牙、丹麥、英國、法國、荷蘭、瑞典,甚至委內瑞拉的學生,他們都是歐美各國所屬向風和背風群島土生土長的孩子。
這所國際學校得到了許多著名教授的資助。隻接收安的列斯群島的青少年學生就讀。校長是朱利安·阿德先生,五十來歲年紀,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博得了學生家長們的高度信任。他手下的教員,或教文學,或教理科,或教藝術,水平都是無可挑剔的。在英國十分流行的板球、拳擊、馬上比武、門球、足球、遊泳、跳舞、騎馬、騎自行車、劃船,以及各種現代體操之類的體育和運動項目都在安的列斯中學受到高度重視。
阿德先生設法使脾性各異的不同民族青年學生和睦相處,盡可能把學生培養成“安的列斯群島人”,教育他們要永遠互敬互愛,但他的設想不總能成為現實,種族的本能比良好的典範和誠摯的忠告有力,有時甚至占據上風。總而言之,學生在離開學校時,身上仍然有些許改不掉的不同脾性的印記。由此可見,不同種族同校接受教育的製度在將來不但會結碩果,而且會給牛津街的安的列斯中學帶來榮譽,值得加以肯定。
不言而喻,在寄宿生中間使用西印度諸群島的多種語言是很常見的。阿德先生甚至別出心裁,硬性規定在課上和課下輪流講西印度諸群島語言。一周大家都講英語,另一周都講法語、荷蘭語、西班牙語、丹麥語、瑞典語。安的列斯中學裏盎格魯一撒克遜裔寄宿生無疑是大多數,在學校耀武揚威的傾向在所難免。但是,安的列斯其他諸島的學生在學校也占有相當的數量,斯堪的納維亞諸國管轄的聖巴特勒米一個島就有好幾名學生,名列選拔會考第五的馬格努·安德斯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