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石達開,小名亞達,原籍廣東省和平縣。後全家遷廣西貴平縣。少年時代,其母早亡,他以小販為業,後加入洪秀全的“拜上帝會”,率廣西會眾數千人參加金田起義,初任左軍主將。因作戰驍勇,封翼王。此後,他一直充任太平軍的前鋒主將,克武昌,下九江,陷南京,兵鋒所指,無往不勝。他曾三次督師西征,每次都能扭轉戰局,令敵聞風喪膽。不久,太平軍發生內訌,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等將領先後被殺,石達開憤而率軍出走,兵敗大渡河天險,鑄成了太平天國的曆史悲劇。紅軍統帥毛澤東麵對蔣介石大軍的圍剿,豪邁地說:“石達開沒有走通的路,我們一定能走通……大渡河算不得什麼困難!”
【毛澤東評點石達開】
這塊石碑是為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在這裏全軍覆沒而刻立的。太平天國因為內部分裂,石達開帶領四五萬人馬,離開南京,在同治二年(一八六三年)四月間來到這裏,打算在安順場渡河。正遇上山洪爆發,渡河不成,四麵受圍:前有大渡河,後有彝民,左有山峰絕崖,右有清兵。本來,彝民和石達開的關係,開始是友好的,但因為石達開疑心太重,把關係搞糟了。後來,清兵又占領了對岸。因此,石達開的人馬,在安順場一直被圍困了四十多天,也沒有渡過河去,石達開本人動搖,軍心不固,以致全軍覆滅。
——摘自吳吉清的《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裏》第236—237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第1版。
石達開如果是一個很有才幹的戰略家的話,既然渡不過大渡河,為什麼不沿著左岸直上,進入西康?為什麼不向下走,到大樹堡拐回西昌壩子?或者再往下走,到大涼山以東的岷江沿岸去呢?那裏的機動地區不是很大嗎?
——摘自吳吉清的《在毛澤東身邊的日子裏》第237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出版。
近百年以後的今天,我們中國工農紅軍也來到石達開失敗的地方。蔣介石和四川軍閥抱著很大的幻想。他們以為擺在我們麵前的是石達開的命運,這已是注定了的,因此,他們幻想把紅軍也消滅在安順場。……敵人的好夢是作不成的。石達開沒有走通的路,我們一定能走通。我們共產黨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大渡河算不得什麼困難!
——摘自吳吉清的《在毛主席身邊的日子裏》第238頁,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8月出版。
【石達開小傳】
石達開,小名亞達,出生於1831年3月。石達開的先祖原居廣東省和平縣,是客家人,後遷居到廣西,起先住在桂平縣白沙墟,後又遷居貴縣北山裏奇石墟那幫村。他家剛遷到貴縣時,並不富裕,據說石達開的祖父和父親都曾給人放過牛,做過工。後因從事販牛的買賣而家道漸殷。到石達開出生時其家才稱得上“富厚之家”。生長在南國山村的石達開,少年時代就比較成熟,身材高大,皮膚黝黑,頗具男子漢氣概。小時候,他讀書十分勤奮,但對封建科舉毫無興趣,最喜歡讀的書則是《孫子兵法》。石達開的父母親去世較早,又沒有親兄弟。因此十幾歲的小達開不得不輟學持家,重操父親販牛舊業。他還販過雞鴨、木炭、竹子,甚至還與人結夥販賣過私鹽。四處販賣,闖蕩江湖,大大開闊了這位山裏孩子的眼界,使他有機會接觸更廣大的世界。
石達開成長的時代,正值清朝末年,政治腐敗、軍備廢弛,滿清統治者加緊搜括民財,社會財富日趨集中到貴族、官僚和地主手中。廣大農民掙紮在饑餓線上,到處醞釀著反抗的烈火。尤其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使中華民族麵臨著深重的災難。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無力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外國侵略者的掠奪、鴉片的輸入、戰敗的賠款,造成國內白銀大量外流。捉襟見肘的滿清統治集團,為了挽救財政危機,加重了對人民的掠奪。進一步激起廣大人民奮起反抗。這種如火如荼的起義形勢,無疑對青年石達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習過武藝,結識了不少“江湖”上的朋友,還曾鼓動當地農民反抗地主霸占渠水,拒絕向官府交糧。他博得輕財尚義的好名聲,逐漸在地方上嶄露頭角。
這時,洪秀全、馮雲山正積極利用基督教的某些教義,創立“拜上帝會”,秘密地發展革命組織。自1844年5月始,洪秀全、馮雲山就從廣東來到廣西進行傳教活動。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太平天國早期的領導人先後參加拜上帝會。大約在1848年,在洪秀全、馮雲山等人的啟發下,石達開加入“拜上帝會”,並成為該組織的核心人物之一。
一參加革命,石達開就慨然將全部家產捐獻出來資助革命活動。後來太平天國頒布的文獻中,稱讚他“不惜家產,恭膺帝命,同扶真主,……不憚勞瘁,盡心竭慮,百計圖維”摘自《天道情理書》,見神州國光社出版的《太平天國》資料第1冊第371—372頁。。通過石達開的積極活動,到1850年,廣西貴縣參加“拜上帝會”的群眾達幾千人,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主力之一。
1850年秋,石達開率領數千民眾由貴縣開往金田(位於廣西桂平縣北部)集中,準備起義。到達金田後,他負責軍事操練並兼管財政。1851年1月11日,起義軍在金田正式起義,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為天王。隨後又分設中、前、後、右、左五軍主將,石達開任左軍主將。
太平天國正式起義後,清政府立即派出了欽差大臣和提督、總兵等多名高級武將,調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湖北、福建等省的一萬多兵勇,聚集在桂平、武宣、象州、平南等地區,對起義軍進行圍剿,但結果都被太平軍所擊退。1851年5月,清軍副都統烏蘭泰統率貴州“綠營”三鎮兵力,氣勢洶洶地逼近太平軍營壘,與正駐紮在象州梁山村的石達開軍隊隔河對峙。石達開一麵派敢死隊渡河突襲敵營,一麵故意放清兵渡河,誘敵深入,然後命預先埋伏在山穀的精兵斷敵後路,前後夾擊,大破清軍。8月,石達開部與前軍主將肖朝貴所部奉命作為開路先鋒,突破清軍的重重包圍,直搗永安州(今廣西蒙山縣),經過三天激戰,占領了該城。
在永安,太平軍用了半年的時間進行內部整頓,建立有關製度。1851年12月,天王洪秀全下詔分封五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以上所封各王,均受東王節製,羽翼天朝,。永安封王,進一步確立了太平天國的中央最高機構。但這一機構中楊秀清權力過於集中,對於太平天國日後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與此同時,清廷調集了四萬多人的優勢兵力對太平軍進行包圍、反攻,而當時太平軍連婦女老幼在內也不過一萬多人。1852年4月,太平軍乘夜突圍,開始了北進東征。突圍戰中,石達開與肖朝貴所部再次擔任先鋒,率先突破敵人防線,然後回軍攻打清廷追兵,一仗殺死清軍總兵四員,兵勇五、六千人,是起義以來太平軍取得最大戰果的一次戰役。
永安突圍後,太平軍直撲廣西省會桂林。因圍攻不下,遂撤圍北上,進軍湖南,連克道州、江華、郴州等地。9月進逼長沙,因清軍增兵加強防守,久攻不下,西王蕭朝貴也在一次攻城中不幸中炮身亡。敵人很快形成了對太平軍的反包圍,妄想對太平軍合力夾擊,一鼓蕩平。為了扭轉局勢,石達開奉命率軍西渡湘江,控製河西大片要地,在戰略上取得主動。在鹹豐皇帝的嚴令下,清軍宿將向榮親率三千勁卒,決心剿滅“西岸之賊”。麵對敵人的囂張氣焰,石達開毫不畏懼,設計破敵。長沙以西的湘江水麵很寬,江心中有一長條形的小島,叫水陸洲,是聯絡河東河西的軍事要地。狡猾的向榮首先以水陸洲為攻擊目標,企圖以此楔入太平軍東西兩岸之間的陣地。10月31日,向榮從西岸渡江進至水陸洲北端。石達開不動聲色,命令主力隱蔽在水陸洲南部的大片叢林之中,並故意派出小股部隊誘敵。向榮看見石達開的隊伍零散,以為不堪一擊,於是命令部隊一麵放槍,一麵大步南進,石達開的小股隊伍則紛紛退入林中。當向榮進到叢林的時候,石達開的精兵正悄悄地從叢林兩旁轉移,包抄向榮的後路。清兵由於輕敵,再加上視線被叢林擋住,根本不曾覺察到太平軍的這一行動;等到他們發現時,太平軍已如疾風暴雨一般猛撲過來,殺得清軍措手不及,幾乎全軍覆滅,向榮因為馬快,總算保住了一條性命。水陸洲一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太平軍迅即撤圍北上。一八五三年一月,起義軍攻占武昌。
這時,太平軍人數已擴展到五十餘萬人,並且擁有了一支龐大的船隊。太平軍決定采取順江東下,攻取南京的作戰方針。石達開被任命為前敵指揮,率領秦日綱、胡以帷⒗羈芳、林鳳祥、羅大綱等將領,於一八五三年二月水陸並進,沿江東下。石達開及其所率領的廣大將士表現了極大的勇敢,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占九江,直下安慶,連克池州(今安徽貴池)、銅陵、蕪湖、當塗、和縣等地,三月九日,包圍南京。三月十九日,石達開親自督率部隊用地雷轟塌城垣,攻破並占領了整個南京城,斬兩江總督陸建瀛、江寧將軍祥厚、副都統霍隆武等清朝要員,取得了太平天國起義以來最重大的勝利。
從永安到南京的一年半戰鬥中,石達開始終身在前線,自蕭朝貴在長沙陣亡以後,他更獨自負起了前敵指揮的重任。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清軍號之曰石敢當”見民國《貴縣誌》卷十六,《石達開傳》。。其赫赫威名,早已令敵人聞之喪膽。在南京,至今還流傳著一首這樣的民歌:
石達開,真好樣,
奪采石,勇無當。
一馬衝入南京城,
太平天國第一王。
生動樸素的民謠,刻劃了石達開何其英武的形象!而此時,石達開隻有二十二歲。
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即在此建立國都,改南京名為天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建立起了穩定的政權,控製了大片地區的土地和人口,其力量和聲勢都大大增強了。而與此同時,洪秀全、楊秀清、韋昌輝等太平天國領導人也逐漸滋生了享樂主義思想,以為可以開始享受“小天堂”的快樂了。洪秀全大興土木,建造王府,廣置園林,收羅美女,日日幽居於高牆深院之中。他雖然是最高領袖,而實際權力則由楊秀清行使。石達開作為楊秀清的副手留在天京。他一方麵要根據洪秀全、楊秀清的意旨,以極高的效率處理日常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外交等方麵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麵領導天京的城防工作,並隨時奔赴各路戰場,到戰事最吃緊的地方擔任前線指揮。這位年輕英俊的王爺在天京內外的一係列軍、政活動,顯示出了他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的傑出才能。實際上,他已經成為太平天國政權的堅強柱石。
隨著太平天國聲勢的壯大,清政府對之的鎮壓、圍剿也進一步加強了。新興的革命政權在軍事上麵臨著嚴峻的考驗。1853年5月,太平天國派出西征軍,以奪取長江中、上遊各省,擴大太平天國領域,鞏固天京。至六月,西征軍占領了安慶,轉而進入江西的彭澤、湖口,沿鄱陽湖南下,於下旬進圍南昌。因清軍頑抗,屢攻不克,遂決定撤圍經營安徽。九月二十五日,石達開受命出巡安慶,節製西征軍事。剛抵安慶,他積極籌劃加強安慶防務,使安慶成為太平天國的一座堅固的堡壘。同時分兵進取皖南皖北。十月間派軍攻克集賢關,十一月克桐城、舒城,經過激戰,又攻克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所到之處,他積極宣傳太平天國的政策,安撫流亡,關心民間疾苦,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他采取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措施:在經濟上,鑒於太平天國早期頒行的“天下農民米穀,商賈貲本,皆天父所有,全應解歸聖庫”的聖庫製度在民間並不受歡迎,石達開大膽地進行改製,決定實行按例征糧,照舊納稅,使地方農工商賈,各安其業。在政治方麵,他廢除清代舊有的裏甲製度,清查戶口,把人民按照軍、師、旅、兩、卒的係統組織起來,建立起太平天國的基層政權。此外,他還積極選拔人才,在安徽實行太平天國的開科取士製度。與清朝的科舉製不同,太平天國的考試不限資格,不論門第出身,人人都準應試。據說曾有一個賣水果的人考中舉人,被石達開授予官職。正是在石達開的努力之下,不到半年的時間,太平天國便在安徽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根據地,財政軍需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此後,大量的軍火、糧米等物資從這裏源源不斷地接濟天京和前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