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文字多年,養成了一種沒有思考成熟不動筆的習慣。先是要有一種衝動,應該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創作靈感,這是前提。但是,光有衝動是不夠的,激動了,揮筆疾書了,那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豪情萬丈,翩翩欲飛,卻不著邊際了,一種不踏實的感覺。這種情緒化的寫作,寫詩歌還可以,寫小說就不行了。於是,我的寫作習慣中,就有了“放”的過程。什麼叫“放”?自然是放下,有了創作的靈感,不急於寫作,先讓衝動潛伏,做冷處理,該靜的,都安靜下來。讓心情接受靜謐撫慰,而產生透徹,全然沒有了浮躁,或者沒有了不顧一切的瞎編。這樣,便進入生活的痛苦或者歡愉之中,血肉清晰的事件情節便浮現在眼前。這時,才是寫作的開始。
有朋友對我說,這是你們老年人的沉穩,心理成熟的一種表現。咳,誰說不是呢?誰讓自己寫著寫著就寫成老人了呢!哈,老人有老人的福氣。走過的路長了,閱曆也多,思考也多,改正了錯誤也多。當然,寫作積累也多了。這不,就要將自己寫的小說編輯成集子出版了,好開心哦!但是,我又“放”了,潛伏了衝動,沒有急於為自己的小說集寫篇序,放了好長時間沒有動筆,想想怎麼寫才能寫好。
這不,今天來寫“自序”,應該是胸有成竹了。
先說說給這本集子起的書名。我把書名叫作《履痕,在歲月中萌芽》。什麼能發芽呢?植物。大自然中一切植物安然接受春天和煦春風春雨所賜予的幸福,欣然然探出了生命的小腦袋,舒張思維的眼睛,看看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而我說的履痕萌芽,且在歲月這個特定的環境中萌芽,就是想說說,人生歲月有多少悲歡離合,我們走過的路有多少磕磕碰碰,是否能從這些行為舉止中感悟出什麼呢?履痕是有話語的,就看如何解讀。我是一個愛遠望的人,那山那水,甚至太陽月亮星星,我常常看著他們,因為他們也都是有履痕的呀!既然都是生命,怎麼會沒有行為舉止呢?當然有,歲月給予他們的恩賜,成就他們更加壯麗和輝煌。我再看看自己的履痕,是不是也萌芽了,該收獲一點什麼吧?就讓這本書,交給讀者評議。
我把這本集子分成三輯:歲月如湯藥、風兒走過颯颯的聲音、陽光也歡笑,共34篇。這些都是我從近年創作的百餘篇小小說中挑選出來的,全都記載了我的所見所聞所想。曾經有朋友讀了我的小說,說邱老師您的小說寫的是不是親身經曆的事呀?我告訴他,親身經曆不盡然,但都是有生活基礎的。小說創作的源泉,本身就來自生活的,沒有嚐過葡萄的酸,你能說出葡萄有多麼酸嗎?譬如說,第一輯中我收入了兩篇寫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個時代背景的故事,那裏麵真的可以看出我於1969年到農村插隊時的身影。那個火紅的年代,不是大家都很紅火嗎?響應號召接受再教育,個中經曆都很豐富,都品出酸甜苦辣了。讀者讀了,或許有些知青朋友會有同感,認為這多像當年插隊時的情景啊!如果這樣,我就滿意了。當然,其中還有一些寫農村的,寫廠礦的,寫學校的,甚至寫生活中值得思考的故事,都是我身邊捕捉得到的影子,她絕非杜撰,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真實。我想“歲月如湯藥”,正是歲月磨練給予我們的良劑,我們品嚐甘苦,悟出真諦,便有收獲。觀察生活,提煉生活,書寫生活,這是我的追求,能做到這點,要下工夫,讀者倘若讀得滿意,便是對我的最大獎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