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抬頭望著璀璨的宇宙,感到無盡的喜悅和從未有過的開闊,回想起自己小時候仰望那深邃的天空,隻能看見那時隱時現的“核心”在熄滅後發出冷光,通過高級望遠鏡也隻能看見對麵“星球內壁”的房屋屋頂的情景,我就感到徹骨的寒冷——原來的世界實在太狹小了!
我們居住的星球叫做“母星”,通俗易懂。我們居住在母星上,更確切一點,應該是母星的內部——這是一位名叫尼白哥的天文學家最先發現的,他通過自己的觀察,結合前人所發現的“世界是圓的”,以及“光熱之星為宇宙中心”等已證實的學說,提出了一個更為驚奇的學說“母星空洞說”。
“母星空洞說”,即我們居住在母星的內部,所謂的光熱之星是母星的核心,會間歇性的發光發熱,而我們就生活在母星的“星球內壁”上,這個學說雖然合情合理,而且也從側麵更加確認了前兩個開天辟地的學說的真實性,但是他本人卻遭到了“聖學教”的迫害,教皇始終認為我們母星才是整個世界……直到一次格外劇烈的“母星短暫性震動”的發生才使我們的認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光,從外麵的世界照射進來!那次震動竟然使我們腳下的大地發生了碎裂,讓我們這一代人也有幸看到真正的宇宙!在這裏,我需要補充一句,我們母星人可以在真空環境下存活。
後來,我們的技術越來越發達,我們發現“母星短暫性震動”其實是由於小行星無規律的撞擊造成的;“核心”具有吸熱升溫到一定程度後放熱發光的特性,由此造成核心的間歇性發光發熱;母星會“自轉”,且在自轉過程中不斷受到外界未知光源的照射;“核心發熱發光的不穩定性”是由於母星的自轉導致外界的未知光源照射不均勻造成的……
再後來,人們發現母星似乎在繞著我們眼前那顆藍色星球旋轉,而且似乎在母星上永遠隻有一麵能夠望見那個星球,有科學家解釋說,這是由於“公轉”和“自轉”相互抵消的關係。人們發現那顆藍色星球的體積是我們母星的好多倍(由於技術較為落後,具體數字無法統計),自然有很多人對那顆離母星最近的星球產生了興趣,還給它取名為“弟球”,寓意為母星的孿生兄弟。
於是我們母星的航天事業隨之興起。說來也好笑,我們連母星的外壁也還沒有完全探察過,甚至還沒有能力證明那些環繞著弟球的“雜物”到底是什麼,就妄自菲薄的要去探尋弟球的秘密……
我們根據自身的特點,設計了最為簡單的航天器——“流星”。這是我們將小行星碎片即我們能夠找到的最堅硬、最耐高溫的東西加工而成的,裏麵除了一些我們的必要食物——金屬之外沒有任何東西,這是因為我們本身就生活在真空的環境中,母星的溫度還由於核心的間歇性熄滅而忽高忽低,而且都是兩個極端溫度的變化,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在“流星”的庇護下,進入弟球。
我搭上了這第一班開往弟球的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