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混布拉克——歸化
八月十二日 發混混布拉克,東南行,五十五裏,白令廟[今內蒙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地百靈廟鎮]。
裏數人口:東南行十二裏半,托克,有井。四十三裏,白令廟,喇嘛五百餘人,商民二十餘人。實測計行五十五裏。
沿途概況:數月戈壁景象,至此已漸脫離,沿途蒙古氈幕亦相見不絕。白令廟附近草場甚佳,而環繞廟前之水,長年不息,故農墾皆宜。惟森林則自巴裏坤縣以西,沿途均未曾見。蓋因戈壁土性幹燥,且有狂風,故不能天然生長。苟能加以人力,則西伯利亞舊日又何異於此?今則樹木蒼蒼,蔽雲掩日矣。
疆域:地屬白令王。王府在距此東北八十裏。
山脈:道南北山勢並趨,相距甚近。中間亦有岡巒起伏,其道亦隨之升降。至白令廟,四圍山脈環繞,形勢甚險。
水道:沿途沙河時見,由北趨南,遇大雨則勢殊滂沱,此時乃無滴水。惟廟前有河,日愛莫哥,源於西三十餘裏新地。東流入山口至白令廟前,向東北流。繞廟之東,又西流,繞廟之北,更折向東北流。出山口,長百餘裏,入巴兒托海。長年不凍不竭,塞外所罕睹也。
道路:前昨兩日均上坡路,今日則自混混布拉克始上下坡陀。至托克以後,則多下微斜之坡。中間有數裏,頑石礙車,頗不易行。
地勢:地勢仍屬高原,惟較昨日已低約一千呎左右,今距海麵約五千呎。白令廟四圍皆山,中間為低隘地。
氣候:今日晴。晚五十六度。次早五十四度,午六十七度。
雜記:沿途所資以為爨者,即節蒿、紅柳、梭梭及駱駝糞是也(馬糞、羊糞、牛糞均可燒,但須製成塊狀,其火力不及駝糞),而大半則賴於駝糞。糞必待幹始可燒,故前隊駝糞,留待後隊燒。後隊之駝糞,則留待最後隊燒。餘此次同行有八十餘人,馱夫不能一一為之照料,均係客人自己拾糞,自行做飯。故每當進行之際,忽見前方有駝糞,立刻跳下,提布袋趨拾,如軍隊之獲戰利品。雙手齊下,已不複知其為糞矣。蓋此乃救命根源,非如金珠之徒為裝飾品者比也。則餘今日亦已具以手拾糞之資格,在南方人聞之,不將作三日嘔乎?今昨兩日均無糞,柴亦少,客人感大不便。向蒙古買,每糞一口袋,須銀一兩餘。
白令廟即喇嘛所居,為附近遊牧最大之寺。掛名喇嘛千餘人,常住者百餘人。寺周圍四裏餘,梵宮寶塔,魁傑巍峨,遠望如十裏洋場。於康熙間提取庫帑[官庫的錢財]以建,極一時之盛。民國二年,外蒙內犯,憑踞於此。其地四麵皆山,處處可以設險,廟前一水環繞,人馬難渡,幾經猛攻始下。前後二次遭兵,故佛闕神座,悉化灰燼,今惟無數屏牆矗立而已。現又募資重修,正在興工。附近有小商十餘人,專為蒙民貿易者。
八月十三日 發白令廟,東南行,又東偏南行,一百十五裏,錫拉毛利招[即今內蒙達爾罕茂明安東南的希拉穆仁蘇木]。
裏數人口:東南行五十裏,哈沙圖,道旁有廟。七十五裏,烏蘭淖爾,附近居民二十餘家,蒙古數十家。二十裏,錫拉毛利招。實測計行一百四十五裏。
沿途概況:沿途漸見墾地,有農三牧七景象。蒙民亦間有墾者。土壤肥沃,雨水充足。
疆域:地屬土默特蒙古薩賓旗。其與白令王交界處,在烏蘭淖爾西北五十裏。
山脈:沿途無大山脈,小坡上下,低巒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