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行記,指中國曆史上各個時代的人物自內地到西北地區出使、考察、旅遊或任職西北時所留下的紀行文字。其記載涉及不同時期西北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民風習俗、道路交通、山川景色、氣候物產等等內容,多側麵地反映了西北地區的社會風貌,是深入了解西北社會、曆史、文化的極為珍貴的史料。由於它是私家之作,所記皆個人足履目擊所得,更具真實性;由於它亦史亦文的性質,融史學的內核於作者之文心,記事考證與寫景抒懷並舉,即興秉筆,形式自由,文字往往生動活潑,更具可讀性。它實在是古人於史學、文學間的一大創造,很有活力的一種文體形式!
現存的西行記,最早當推東晉僧人法顯的《佛國記》及北魏宋雲的《行記》,然其中對我國西北地區的記載極為簡略。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記述我國西北地區的也隻占一小部分。唐、宋之際西行者的著述,大多已殘缺不全。元、明以降,這類作品逐漸增多。尤其到清朝和民國時期,西行記實之作出現了一個繁榮時期,見於載籍的不下數十百種,其記載愈加詳盡,內容愈加廣泛。對曆代西北行記的整理研究,前人雖已做了不少工作,但多集中在元、明以前之作,多限於曆史地理學的範疇;清以下的大量作品,特別是民國時期的作品,對其研究和整理出版的力度還很不夠。在今天開發西北、實現東西部社會經濟全麵發展的背景下,對作為西北曆史文化研究組成部分的曆代西行記的整理研究,必定能為當代西北開發建設提供良好的曆史參照。不僅如此,對這些往昔西北社會麵貌的實錄之作,打破專業研究者的狹小圈子,有選擇地推介、普及於更廣大的讀者群中,使人們了解自己生身之地的今昔盛衰,黃土地上蹣跚前行的曆史足跡,人們歌於斯哭於斯的逸聞典故……增長知識,陶冶性靈,繼承前人開發振興西北的遺願和考察研究成果。其精神文化價值尤其難以限量了。
《西北行記叢萃》便是基於以上考慮,從眾多西行記中進行選輯、彙錄而成的。叢書第一輯選錄19世紀以來西行記中的著名之作共25種,輯為10冊。其內容涉及200年來西北地區(甘、寧、青、新、陝)道路交通、城鄉風光、民情習俗、氣候物產,以至政治變遷、經濟和文化教育的發展等情況與麵貌。目的在於為關注西北開發的讀者,提供一個從不同的、微觀的角度了解近代西北的窗口,庶可為新時期西北的開發建設提供某些思考問題的曆史借鑒。
本套叢書,以記敘詳實、通俗生動、有較高資料價值為選錄的著眼點,兼顧內容的多樣性。範圍涉及甘肅、新疆、寧夏、青海和陝西。為保持原著的完整性,進出西北以前、以後的文字,概予保留。由於所選各書版本情況不一,我們一般以初版本為底本,以後出版本或標點本進行複校;對原版本中文字、標點方麵的明顯訛誤徑予改正;無標點者加標點,未分段者予以分段;凡征引前代典籍、詩文之處,均予查對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