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一年的策劃、采訪、思索、探究與寫作,這部以“中山路”為線索,追尋我國現代化曆史腳印的書稿終於要付梓麵世了。這時,距離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六十周年那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也已漸漸臨近,全國上下都在準備並且期待著一場即將到來的曆史盛典。

曆史是一個複雜的多麵體,為人們提供了各種不同的觀察角度和解讀方法。

中國的近代史是以1840年那場刻骨銘心的潰敗與創痛開始的,從那以後,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就成了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孜孜以求的偉大目標,也成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軸。為此,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不斷探索、反複實驗,其間經曆了說不盡的挫折與磨難,直到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後,她才真正走上通向現代化的正確軌道。本書努力要表現的,正是這個艱難而又曲折的過程。

我相信,隻有洞徹曆史的幽暗,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今天的光明,才能滿懷信心地看到未來的希望。

曆史是由人書寫的,也是由入主導的。有人說,曆史對中國人具有宗教般的意義。中國人向來不相信上帝的最終裁判,卻十分在意曆史的評價。每一位有幸走進曆史的人,都希望名垂青史。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現代化的曆史,就是近代中國人的曆史。因此,對中國現代化足跡的探尋,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實到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諸多現代啟蒙者身上,他們都是曆史的推動者。而“中山路”,就成了敘說這段曆史的一個直觀的載體。

一係列的策劃、采訪與寫作,直接成果就是《中山路》,此外我個人還得到了兩個收獲:一是比較全麵地了解了中山(香山)這座城市,一是結識了中山市文化、新聞界的諸位知己。

這裏是孫中山、容閎、唐廷樞、鄭觀應、唐紹儀、郭樂等人的故鄉,他們從各自的領域出發,共同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然而,由於曆史的局限,他們都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家鄉的麵貌。

和中國任何一個地方一樣,使它舊貌換上新顏的,使它出現翻天覆變化的,是新中國這六十年,特別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

作為孫中山的家鄉,中山市過去隻有一條孫文路,那是一條傳統形成的商業街。而今天,它則完全變成了一座由孫中山的救國理想和建國理念共同構築起來的城市。在這裏,幾乎每一條街道,每一處重點建築都在無聲地對孫中山的思想做著新時代的詮釋。

隨著中山市經濟的飛速發展,隨著人們對孫中山先生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入,中山市終於有了貫通全市、寬闊漂亮的“中山路”,同時,還修建了通往翠亨村的“逸仙路”。近幾年,又先後開通了“博愛路”、“興中道”……在今天的中山市地圖上,孫文路、中山路、博愛路橫貫東西,興中道、逸仙路縱接南北,民族路、民權路、民生路蜿蜒其間。它們像一條條經緯交錯的五色絲線,編織出這座城市的光彩。在這些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道路當中,除了孫文路和中山路之外,特別引入注意的是“興中道”。“興中”二字一語雙關,既是對孫中山先生創立興中會的紀念,也表達了他一生所追求的“振興中華”的理想。這條“興中道”全長三點五公裏,以矗立於道路南端的孫中山先生塑像為起點,以道路北端的市人大、政協辦公樓做終點,蘊含了振興中華必須踐行民主共和之路的深刻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