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題提出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高的綜合性產業,經過3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相當大的規模。國家“七五”計劃時已將旅遊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在國家“九五”、“十五”計劃中都把旅遊業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和自治區從各自的資源優勢出發,將旅遊業確定為本地區的優勢產業和重要產業。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旅遊局編製的國家旅遊衛星賬戶的測算,2004年旅遊業增加值占當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達到4.05%。2008年,我國全年入境過夜旅遊人數5305萬人次,旅遊外彙收入408億美元,國內旅遊人數17.1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8749億元。旅遊業總收入達1.16萬億元,出境旅遊4584萬人次。中國繼續保持全球第四大入境旅遊接待國、亞洲最大出境旅遊客源國的地位。
旅遊業對財政貢獻的研究一、研究背景江蘇省位於我國東部沿海,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秉承改革開放之先,江蘇省旅遊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成為我國旅遊大省,正在推進旅遊強省建設。旅遊業已成為江蘇省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服務業中的重要產業。2001年江蘇作為全國旅遊衛星賬戶試點研究省份,在缺乏國際地區旅遊衛星賬戶理論指導的情況下,曆時三年,依據《旅遊衛星賬戶:建議的方法框架》、《中國國民經濟核算體係(2002)》,探索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省級旅遊衛星賬戶的理論和實踐框架,創建了一套與我國現行統計體係接軌的江蘇省旅遊衛星賬戶表式,最終形成了旅遊業增加值、旅遊就業等可信度較高的總量指標,並在遊客旅行前後的消費、區域旅遊消費、旅遊業生產稅、旅遊供給結構等方麵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據課題研究測算,2002年江蘇旅遊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4.2%。2008年,江蘇省全年旅遊總收入3269.4億元,國內旅遊收入達2933.2億元,入境旅遊收入38.8億美元,國內遊客.6萬人次,入境遊客544.3萬人次,旅遊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4.8%。隨著江蘇旅遊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旅遊業對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綜合作用有多大,特別是對財政的貢獻份額有多少,迄今為止國內尚缺乏係統深入的研究。
研究旅遊業對財政貢獻課題的意義在於,科學計量旅遊業對財政的貢獻,建立係統的旅遊業對財政貢獻的測量和評價方法,探索旅遊業與財政之間的量化關係和內在聯係。本課題嚐試從深層次上揭示江蘇省旅遊業對財政的貢獻,並對蘇南、蘇中、蘇北旅遊業進行比較,開展全麵、科學、客觀的量化分析,在此基礎上為江蘇省把旅遊業作為第三產業的支柱、現代服務業的“引擎”提供理論上的依據,從政策角度引導公共財政加大對旅遊業的投入,以推動其對國民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二)研究目的
第一,建立旅遊業對財政貢獻評價體係,實現定量核算旅遊業對財政的貢獻度,從而解決長期以來關於旅遊業對財政貢獻隻注重定性研究,無法定量研究的問題,為科學製定財政對旅遊業發展的扶持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第二,核算不同地區旅遊業對當地財政貢獻的大小,定量分析區域旅遊經濟發展的情況,從而為財政資源在地區間的合理優化配置提供依據。分析研究蘇南、蘇中和蘇北三個地區的旅遊業對財政貢獻的差異,也可以為國家層麵定量研究東、中、西部旅遊業對財政貢獻以及其他地區開展類似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第三,定量核算每個旅遊特征產業和相關產業對財政貢獻的大小,科學地分析不同旅遊特征產業和相關產業的貢獻,從而為製定旅遊發展政策、優化旅遊產業結構提供依據。
(三)研究現狀1.國外研究現狀第一階段:早期理論研究階段
在國外早期的旅遊經濟影響研究中,很多學者都首先著眼於發展旅遊對旅遊目的地社會經濟發展的意義以及影響。1935年德國柏林大學教授葛留克斯曼在《旅遊總論》一文中專門論述了旅遊的經濟作用,突出強調了旅遊的經濟功能。美國的Pizam和MathisonandWall也分別對旅遊在經濟方麵的作用進行了研究,得出旅遊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為地方經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