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死裏逃生(1 / 2)

離開天葬台後,紮西循著下山小道一路乞討,按照藏地邊城風俗,從天葬台活過來的人已經是個死去之人,不能回家,不能進城,更不能見親人,否則將給家人帶來災難;對於像紮西這樣患上傳染病之類的病人是堅決不能在家裏斷氣,也不能舉行天葬,必須在臨死之前抬出城,送至天葬台,放在高高架起的柴堆之上,並在病人嘴巴上罩上白布一塊,如果白布哪怕還有輕微顫動,都表示此人還活著,如果不動了,就表示人已經死亡,便可以點火焚燒。看到紮西的呼吸漸弱,體溫也開始變涼,家人隻能忍著悲痛,請人將紮西抬上了天葬台。

紮西在天葬台的柴堆之上躺了整整一夜,但罩在嘴上的白布依然微微顫動,天葬師貢布守護一旁,耐心等待紮西斷氣;就在翌日天剛蒙蒙亮時,紮西竟然醒了過來,把天葬師貢布嚇了一大跳,以為是屍變,差點拿著分解屍體骨架的斧子將之一斧子砍了,紮西情急下撲通跪於地上,央求放過他,解釋自己不是鬼,隻是病了,相信一定會好起來;貢布雖然在幾十年的天葬中分解屍體無數,對於未死之人,還是下不去手,最後將之放過。

死裏逃生的紮西雖然活了過來,根據邊城風俗,他已經是個死去之人,終生不能回家與見親人;無家可歸的他能去哪?隻能沿路乞討,但在這個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年頭,即使有家之人也都餓得前胸貼後背,又哪來的餘糧施舍?況且在這邊城之外,隨處可見的白骨與成堆腐爛發臭屍體的地方,能有幾個活人居住?這些屍體裏,有些是餓死的,但更多的是肢體殘缺戰死的士兵。

公元八三八年,篤信佛教訴吐蕃讚普巴巾赤熱被哥哥殺害,篡奪王位的達瑪迅速推行一係列殺生滅佛以維護世俗貴族利益的政策,一時間民怨沸騰,內亂紛起;四年後,達瑪在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石碑前,被一名叫貝吉多吉的佛教徒一箭射殺;達瑪的死標誌著整個吐蕃王朝的結束,從此藏地高原陷入長達幾十年的戰亂。

隨後藏地高原出現大小七八個王國,達瑪兩個兒子奧鬆與雲丹為王位的繼承權相互鬥爭,奧鬆之子貝考讚的兒子吉德尼瑪兗見大勢已去,便帶著三個大臣與一百多人遠遁阿裏高原,被當時的象雄王紮西讚收留,後建立古格王朝,王朝統治範圍最盛時遍及阿裏高原全境。

晚年,吉德尼瑪兗將王國一分為三,分別交給三個兒子,長子貝吉兗封麻域(即後來的拉達克王國),次子紮西兗封布讓,幼子德祖兗封象雄,麻域的統治者逐漸從古格王國獨立,建立拉達克王國。

--------------

岡底斯山脈流域的象泉河畔,屹立了數百年後的古格王朝城堡在太陽照耀下始終光鮮燦爛,被土林環抱的城堡建在三百多米高的土坡之上,洞穴、佛塔、碉樓、廟宇、王宮皆井然有序,隻是多了些許落沒;這年古格國王赤紮西夫婦正式改信天主教,並大肆拆毀民舍修建天主教堂,並強迫喇嘛還俗……

由此引起出家為僧國王之弟的反感,領導虔誠的佛教信徒與當地藏人起來反抗,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古格建立數百年後的今天,吐蕃王朝似的覆滅如同一個可怕的詛咒,再一次降臨於古格。

公元十六世紀中葉,經過長達三年的準備後,佛教僧人終於發動暴動,並得到廣大古格老百姓的支持,最後包圍了古格王宮;而此時的拉達克國王僧格郎嘉也覬覦古格已久,並打著護法的旗號殺進了古格,參與圍攻古格王宮的戰鬥,三方進入拉鋸戰;忠城的古格衛士要保護國王抵抗虔誠的信眾,又要打擊著入侵的敵人,最終在古格衛士的頑強拚死抵抗下,拉達克人始終未能越雷池一步。

那滿山遺棄的鎧甲片與鐵箭,見證了這裏每一寸土地都經曆了殊死搏殺,對方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古格的漫漫黃沙;那場慘烈的戰爭持續了五年,最後古格年老病重的國王於心不忍,無心戀戰,同意向拉達克人俯首稱臣。

古格王朝在創造了七百多年曆史的文明、經曆了十六位世襲國王、擁有過數十萬之眾的龐然大物就此倒下,但讓人疑惑的是古格的數十數民眾與王室成員一起竟會在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而此時邊城也到處是被遺棄的屍體,除少數是餓死的藏地邊民,更多的是戰死的士兵,隻是依靠寺廟的僧人來收收屍,顯然力量有限,大部分屍體都來不及掩埋與天葬,隻是養肥了不少禿鷲與野狗;食過死人的禿鷲與野狗們無一例外地體形肥大,生性凶殘,身上屍氣極重,在遇見落單之人或動物後那布滿血絲的眼睛便凶光畢露,極少能逃脫他們的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