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醫治療慢性病的優勢與前景(1 / 1)

中醫治療慢性病曆史悠久,《孟子·離婁》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從曆史上看,中醫被廣泛地用於治療各種慢性病,自周、秦迄至明、清,曆代有發明,且療效卓著。也正是由於重視了慢性病的研究與治療康複,而構成了中醫的內傷雜病獨特的診療體係和重要的中醫流派。

總結秦漢以前醫學成就的醫學巨著《黃帝內經》,為中醫治療慢性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帝內經》確立的整體觀念,提出的陰陽、髒腑、經絡、氣血等獨特的生理係統,以及七情、飲食、勞倦等病因病機學說和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診斷方法,論述治療與組方的基本原則,強調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預防保健思想,從而形成了較為係統的慢性病防治理論,成為中醫治療慢性病學術理論發展的淵源與基礎。

漢代張仲景在係統繼承《黃帝內經》學術思想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慢性病的中醫治療理論,他在《傷寒雜病論》中所倡導的“辨證論治”原理成為今天中醫臨床的兩個重要原則之一。自唐、宋至明、清,由於內傷雜病學術理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化,同時由於中藥學和方劑學、針灸學等學科的不斷發展,使以慢性病為主的內傷雜病辨證論治體係日趨成熟和完善。